一年10部,疫情之下音乐剧电影大爆发,百老汇的春天来了?

2021年10月27日 18: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实习记者张然
《汉密尔顿》奇迹恐难以再现。

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记者张然 报道  从9月24日上映以来,备受音乐剧爱好者期待的《致埃文·汉森》(Dear Evan Hansen)电影版至今只拿下惨淡的1500万美元票房。截至10月27日,在烂番茄上的好评率,也只有可怜的29%。据报道,这部电影成本约为2800万美元。环球影业继在2019年的《猫》(Cats)上损失至少7000万美元,再次在音乐剧改编电影上摔了个跟头。

2021年,因疫情百老汇的41家剧院直到9月才终于重新开放。但那些风靡百老汇的音乐剧,在这两年里却以一种新的形式陪伴着观众,度过疫情中的居家时间。疫情之前,音乐剧电影寥寥无几。而2020年到今年结束前,却会有超过10部音乐剧电影在剧场或流媒上线。

与只在院线上映的《致埃文·汉森》不同,许多音乐剧电影选中了流媒体,以小屏幕取代大荧幕。《灰姑娘》音乐剧电影登陆Amazon Prime,《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戴安娜》(Diana)也分别在Apple TV和Netflix上放出了舞台影像,而《在高地》(In the Heights),则选择同时在院线与HBO Max上映。

在这些音乐剧电影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汉密尔顿》。2020年7月3日,这部当下最卖座的音乐剧在Disney+平台上线了舞台影像版,一举击败了其他流媒对手,成为当月最受欢迎的节目。根据美国7Park Data的统计,2020年7月,受调查的美国家庭中,有37.1%观看了这部电影。同一时期排名第二的Netflix节目,仅有13.7%的家庭观看。同一统计还发现,在《汉密尔顿》上映的那个周末,美国地区Disney+的下载量上升了74%。

《汉密尔顿》的电影,延续了其音乐剧的人气。根据疫情之前百老汇联盟(Broadway League)的统计,《汉密尔顿》自2015年开幕以来,已营收近6.5亿美元,在历年所有剧目中排名第六,也是前十名剧目中最年轻的一出。这还没有算上它在英国、加拿大的驻演版,以及巡演版本的票房。疫情之前,《汉密尔顿》可谓一票难求,一张门票在票务网站开价可达800美元。

除了人气,《汉密尔顿》也赚足了口碑,在评分网站烂番茄上拿下97%的超高好评率。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剧评人都认可其质量。在豆瓣上,这部电影版也有9.5分的好成绩,超过了99%的歌舞片。

音乐剧电影扎堆流媒但收益仍有限

音乐剧扎堆在流媒上线,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了电影业与影院运行。疫情导致电影制作停滞、排期推迟,最终撞在一起,造成了“音乐剧电影爆发年”。另一方面,电影院停工,许多院线电影改在流媒上映,也让Disney+、Netflix、Amazon Prime等几大平台,成了这些电影的主战场。

另一方面,《悲惨世界》改编电影大获成功,《爱乐之城》、《马戏之王》等音乐电影也成绩不俗,让音乐剧电影重新成为热点。推出电影的音乐剧,或票房口碑皆好,或请来影星,都有一定受众基础。《来自远方》、《致埃文·汉森》上映时人气较高,且都得过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而《在高地》除了奖项加身,还与《汉密尔顿》来自同一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倒数时刻》(tick, tick…BOOM!) 不仅请到了米兰达担任导演,主演还是“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

在2020年之前,音乐剧电影的数量并不多,能够走上大荧幕或小屏幕的百老汇音乐剧只占极少数。据剧评人及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两点:拍摄舞台影像成本高昂,且放出影像版,可能影响剧场票房。

百老汇协会的主席Charlotte St. Martin表示,要做出多角度拍摄的影像版,需要制作人投入大量金钱。纽约表演艺术公共图书馆的Patrick Hoffman则补充,成本之上,还有繁琐的文书问题:拍摄舞台影像需要制作团队、剧场以及演员所有人的同意。

在百老汇,像《汉密尔顿》一样受欢迎、盈利的剧目并不多。而即使是这部电影,与主流大片相比,受众群体依然有限。以同样在Disney+上线的《木兰》为例:根据7Park Data的统计,《木兰》上映的前9天里,美国将近29%的Disney+用户观看了这部影片。根据媒体统计,这意味着大约有900万用户,在会员订阅的基础上又为这部电影支付了29.9美元的点播费。 

而根据Samba TV的统计,在《汉密尔顿》上线的前十天里,有大约270万户家庭观看了这部影片。这个数字不到《木兰》的三分之一。再考虑到会员观看《汉密尔顿》是免费的,可见音乐剧电影的票房号召力,与主流大片还有差距。

另一方面,相较于直接在舞台上拍摄影像版,将音乐剧改编成电影,还要考虑场景变化、表现形式以及曲目增减。音乐剧的文本脱离原有的表演环境后,甚至可能丢掉原音乐剧爱好者的支持。

例如,《在高地》讲述的是华盛顿高地上拉丁裔美国移民的生活,曾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但改编成电影版后,许多人质疑其主演中缺少肤色更深的非裔-拉美裔演员,没有真实反映拉丁裔美国人群体。收到批评后,米兰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道歉:“我们没能在描绘这个社群时做到最好,我真诚感到抱歉。”

观众对《致埃文·汉森》的不满,则更突出了观众对实际演出与影像的不同体验。在剧场里,观众能切身感受到主角埃文·汉森的情感,理解他面临的困境和犯下的错误。但在电影中,角色变得更加遥远,因此当他们撒谎或做错事时,观众会感到无法接受。

影像与剧场各有价值

由于音乐剧电影投入高,受众有限,欧洲的许多剧场都选择以不盈利的形式,公开放送舞台影像。例如,英国皇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从2009年起,开始播放其剧作的舞台影像。其官网上说:“我们想要让观众更容易看到我们的作品,原本他们也许没有机会。”他们最受欢迎的影像作品是由影星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主演的哈姆雷特,已有将近40万人收看。如果没有影像,这个数字需要上千场演出才能达到。

百老汇的音乐剧也是如此,《汉密尔顿》上线十天,观看人数就超过了5年间现场观众的总和。但在英国皇家剧院的影像背后,是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英国NESTA基金会及捐助者的支持。作为非盈利组织,票房收益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相较之下,百老汇音乐剧要走入家庭小屏幕或登上大荧幕,则主要是商业考量。

但影像对于无法走入剧场的观众来说,是无可取代的。

娱乐记者Andrew R. Chow回忆,他年轻时曾因《吉屋出租》(Rent)的电影大受震撼,而《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电影版虽然不受音乐剧爱好者喜欢,但很受他的妹妹欢迎。因此他认为,若音乐剧电影能让本来没有条件走进剧场的观众有所收获,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中,有影像可看的寥寥无几。想要一睹名剧风采,观众往往得花大价钱购买剧票,再准时走进剧场。对于无法前往纽约,或无法负担剧票的观众来说,官方推出的影像版(“官摄”)是一种奢侈,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观看由观众非法拍摄的“盗摄”版本。

曾经在网上流传最广的《汉密尔顿》“盗摄”版本,由一位观众在二楼的座位上隐秘拍摄,角度单一,画质模糊,还偶尔黑屏。但这并不影响国内的音乐剧爱好者心照不宣地反复欣赏。《来自远方》的“盗摄”版本也是如此,它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的累计播放量,已超过20万。

“看盗摄算是下下策。因为想要去了解优秀音乐剧,但是没有条件到现场去。”音乐剧爱好者小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就是知道这不对,但为了自己的精神食粮,毫无办法。”

音乐剧爱好者小文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看“盗摄”是“愧疚但快乐着”,所以很希望官方发布影像版,这样不仅画质更好,看的时候也没有负罪感。

百老汇上个月恢复运营,已经推出影像版的《汉密尔顿》,《来自远方》《戴安娜》也重新开始上演。对音乐剧爱好者来说,即使看过无数次“盗摄”“官摄”,也无法取代现场观剧的体验。

现在打开Disney+,就能无限次观看《汉密尔顿》的舞台影像,但百老汇重启后,这部音乐剧的大本营,理查德·罗杰斯剧院(Richard Rodgers Theatre)依然一票难求。在票务平台上,一张最便宜的周末晚场门票,售价超过200美元,足够支付Disney+超过2年的订阅费用。

安然今年刚从美国回国,在美国的时候,她会在网上看音乐剧,同时也会买票进剧场。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场感’对我看音乐剧很重要,影片切换镜头是被动的,现场自己抓重点看是主动的,视觉体验也不一样。”

她也曾为《汉密尔顿》开通Disney+,但仍然遗憾没能在百老汇看一次现场:“无论如何都想去现场看一次,有种里程碑的感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