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顺珠江而上,进入广州城区,可以看到一片正在蓬勃发展的小岛,腾讯、阿里等诸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落户于此。这里便是琶洲,广州市中心最后一片待开发的沃土!放眼到全国一线城市,也很难再找到区位优势如此明显的地方了。2017年9月,琶洲管委会成立。2020年省市将琶洲定位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区。短短几年来,这里便涌现出一批“独角兽”,并形成一定的气候与生态。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入走访琶洲,通过这批独角兽系列报道试图揭开蓬勃发展之谜。本文是第一篇,大型“独角兽”树根互联的故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广州报道 在产业发展所需和政策支持之下,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落地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
近日,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总结来说,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落地大致呈现四大趋势:从单一应用往整体数字化转型转变,从企业内部数字化到整个产业链生态数字化升级,产业链开始向平台型方向演化,产业集群也在向平台型演化。
这显示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落地的生态化、产业化效应正在凸显。贺东东认为,随着各行各业对于工业互联网已经了解和开始尝试,意识到这将是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抓手和基础设施,从今年开始,这一技术向产业生态的下沉已经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通道。
而珠三角作为国内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有着庞大的应用场景和完善生态。对于总部设置在广州市海珠区的树根互联来说,其借此能够与产业有更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技术和产业互融的良性上升循环。
贺东东表示,珠三角的企业家对于新鲜事物反应快、执行能力强;同时当地营商环境和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相关产业政策在近四年来一直领全国风气之先;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互联网行业对人才依赖程度较高,广东省内能够有足够的互联网和制造业兼顾型人才;以及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宜居程度、生活成本和对高端人才的福利都有较大吸引力。
基于这样的产业、政策和生活环境,独角兽企业树根互联自身的发展脉络也在不断绵延。Gartner全球工业互联网魔力象限中,该公司连续三年入围并排名逐步提升,还在走向操作系统级能力的打造。其由此带动的产业生态数字化发展演进,也将进一步夯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琶洲试验区”)的聚集性发展效应。
工业互联网向生态下沉
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进入新阶段的快车道。贺东东向记者分析道,从传统企业、地方政府、平台型企业的表现来看,这一趋势呈现出三大特点。
今年以来,大型制造类企业开始主动基于工业互联网做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开始加大,借此,树根互联今年签约的大企业数量也有大幅提升。
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支持与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在此前早期普及概念阶段,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更多是普惠式的,而如今则进一步演化为,以地方特色产业链作为对象来推进发展。
“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方式来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落地,会更加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贺东东指出,这将更具有脉络性,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效果也将更好。
基于这些产业背景,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树根互联也在其中,实现为企业赋能的能力较大提升。贺东东介绍,公司正在朝着操作系统的方向发展。
当然,在快速发展的机遇之下,历史上沉淀的挑战也依然存在。贺东东就表示,“缺钱和缺人会是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过程中相当长时间都会存在的问题。”
“这一次数字化变革,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贺东东认为,因此人才在其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近些年间,随着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诉求,各类型工业制造型企业对于ERP和MES等信息化工具使用有了足够积累,但是基于信息化而发展到数字化阶段时,相关人才却面临断代的挑战。
同时,面对如今各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沉淀,但作为应用者的产业方,却可能并不懂得如何辨别哪些更适合自身发展。
“传统企业对于数字化通常缺乏清晰的规划路径,因此其数字化理念和战略缺失度较大。”贺东东表示,在过去推进信息化的时期,我们国家由于起步较晚,更多可以通过学习海外先进经验的方式,将信息化的战略路径、方法和落地路径等都能够有较为清晰的定义。
但在数字化发展阶段,我们国家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基本是同时起步,而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起步决心更大、有些产业甚至启动时间更早,这就意味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全面、可供总结的样板进行参考验证。
对此,贺东东认为,透过本质来看这一问题会有更好理解。“这次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驱动就是,由网络化、数字化带来的智能化,本质是把制造业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尽可能数字化,即形成数字化资产。数字资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通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鸿沟。”
他分析道,因此制造型企业在这一轮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业务要素、核心能力、痛点等能够进行数字化,然后寻求对应的技术作为桥梁,构建企业的数字化发展规划。
对于树根互联来说,更重要是挖掘各类型企业公共需求的能力。贺东东表示,在万物互联形成了数字资产和业务数字化的前提下,平台型企业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诉求和痛点,做针对性的应用APP开发,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类似操作系统的角色,承载这些应用的落地推进,并对接企业内部。“我们把这些公共需求和能力作为平台能力,打造出一个操作系统。那么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率可以得到提升,门槛和成本就会下降。”他指出。
技术升级大时代
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下沉落地过程中,由于中国具备庞大而丰富的制造要素,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也容易催生出整个数字化甚至智能化进程的更快发展。
贺东东告诉记者,“我们对于未来制造业有过憧憬,从离线物理世界到在线的数字世界,当整个社会的制造资源连接起来后,通过实时网络化、智能化调度的能力做社会化大生产,打破工厂的围墙。那时候,当制造能力和人都上线了,要生产什么、在哪里加工组装、哪里运输等,都可以直接交给平台上的人工智能或者超级算力计算出来,进而达成最快响应。这时候,网络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大生产方式一定会实现,生产效率和个性化能力都会大幅提升。”
这样的趋势之下,树根互联作为数字化转型新基座,通过“通用平台+产业生态”的“P to P to B”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创新企业等生态伙伴的行业经验和应用场景相结合,打造了20个产业链平台,以更好服务制造业实体。“网络化制造的大背景下,我们也会成为重要节点。”他续称。
在“双碳”战略目标之下,工业互联网的普及也将带来更深远的推动作用。
贺东东向记者分析,这主要体现在碳排放计量和让碳排放减少两个方面。由于工业互联网的强项就是通过采集数据、实时监控,借此可以实现对于碳排放信息的采集处理。而借助工业互联网改善机器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费侧的消耗等,也就更容易实现。目前来看,通过增加相应软件能力,定向加强针对碳排放的传感器等都是必要手段。
而关于后续的碳交易,则可能需要结合区块链的可信分布式计算能力,匹配现有物联网的能力,形成工业区块链,进而让整个碳交易的过程更加可信。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沉淀,人才必然是其中的重要连接器。按照目前琶洲试验区的规划和落实进程,其“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研发+应用场景+金融+人才”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初步成型。
自2015年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来,琶洲已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等产业导向,引入了28家链主企业。截至2020年底,试验区内已有企业28200多家,其中2020年净增企业超4000家,营收达2690亿元,年增长6.2%。这带动海珠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发展,2020年营收增长43.7%。
根据《琶洲地区发展规划》,到2025年,琶洲计划实现营收超50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超1500亿元。
贺东东表示,IT行业通常讲究聚集,其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聚集在这里的互联网公司人才之间可以促进彼此交流、人才流动。这对于IT人才来说也是很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进而形成区域内的良性循环。
“目前在一线城市中心区还能够拿出大片区域做成规模的互联网集聚区已经不多了,我们看到在琶洲已经有较好的头部公司聚集化发展趋势。”他进一步认为,加上区域内对于人才落户、租房、子女教育等的支持之下,琶洲试验区的小环境已经初见成效,按照这个规划推进下去,琶洲完全有可能做成新一代类似硅谷的南中国重要互联网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