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双碳”政策体系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步入2022年,各项政策将不断细化并开始落地,在先立后破的过程中,少不了新与旧的矛盾,少不了立与破的磨合。下一步,更多更细化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如何探索落地?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相关政策?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或超18%;发改委环资司: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南方电网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情况。北京冬奥组委会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及相关方面联合研究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北京冬奥会筹办严格实施低碳管理,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场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建设低碳场馆,所有场馆都达到了绿色建筑标准,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构建低碳交通体系,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超过了8成。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碳补偿渠道,北京和张家口两地政府将林业碳汇捐赠北京冬奥会,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也为北京冬奥会赞助了碳中和产品,通过这些措施,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21低碳快评:通过在建筑、能源、交通、碳汇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北京冬奥会要办成一场“绿色冬奥”。北京冬奥会在碳中和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今后更多大型活动和赛事产生示范作用,也将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
2、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或超18%
1月12日,在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进一步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
此前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占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为13.4%,2022年将进一步提升,有望达到18%。
21低碳快评: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与汽车工业整体相比,增势更为明显。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走势差异化明显,新能源汽车正在实现对燃油汽车市场的部分替代效应,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3、发改委环资司: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1月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汇报了2021年工作进展和2022年工作考虑。
会议要求,2022年,要把碳达峰碳中和摆在环资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二是审核衔接各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三是推动重点工作取得突破;四是高水平推进节能降碳工作;五是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六是统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1低碳快评:2021年10月,在中央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两项顶层设计文件,但是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细化,一方面为各级政府提供执行时的有效政策支撑、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予相关行业碳达峰指明工作方向。
4、发改委发布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大力整治房地产建设等环湖开发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下称《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水污染防治体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提高,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等规划目标。
《规划》提出的任务之一是聚焦重要湖泊推进保护治理,要求把沿岸保护治理作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严守生态保护空间,大力整治房地产建设等环湖开发活动。同时,《规划》围绕流域治理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不同流域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项目、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水源地保护项目等。
21低碳快评:水环境治理工作和很多行业产业息息相关,此次《规划》提出要“大力整治房地产建设等环湖开发活动”。日前,恒大海花岛对于“39栋建筑被要求拆除”进行回应,表示“2017年以来,我司根据环保、海洋督察对海花岛提出的海洋生态修复、涵管桥整改等要求,正在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积极整改。”这一事件也将为其他开发活动敲响警钟,随着国家各项生态治理政策不断推进,前期进行谨慎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将是越来越重要的合规问题。
5、国家能源局: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可享优惠政策
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范做好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验收管理工作。《办法》明确,对公布的智能化示范煤矿,按规定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未通过验收的煤矿,应持续进行建设,6个月后可重新申请验收。通过验收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可在一年后申请升级验收。
《办法》指出,申请智能化验收的煤矿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齐全有效。二是生产煤矿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各智能化系统稳定运行至少2个月以上。三是新建(改扩建)煤矿应完成联合试运转并竣工验收,各智能化系统稳定运行至少3个月以上。四是制定了煤矿智能化建设规划和专项设计,具有完善的煤矿智能化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五是安全生产标准化达二级及以上要求,一年内未被检查出重大隐患且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六是未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
21低碳快评: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是推动我国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能加快推动我国煤矿减员增效、提高安全性。煤矿安全问题在近些年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也已经在正式组建后于2021年开始全面履职。未来随着能源转型不断推进,智能化运行将越来越成为煤矿运行的必要条件。
6、《南方区域跨区跨省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修订印发,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偏差考核机制
近日,国家能源局指导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修订印发了《南方区域跨区跨省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以下简称《规则》),重点对市场管理、交易品种、交易组织、安全校核、合同管理、结算和偏差处理机制、政策衔接、风险防控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修改完善后,进一步缩短交易周期,设立周、多日交易;进一步优化交易组织流程,明确协议计划和市场化交易组织时序;进一步细化结算模式,建立“日清分、月结算、年清算”的分时结算模式;进一步完善偏差处理机制,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偏差考核机制;进一步做好政策衔接,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和绿电交易、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组织等预留接口;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丰富信息披露、市场监测和风险防控等内容,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21低碳快评:跨省中长期交易管理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在去年11月曾发布文件指出,抓紧修订各地交易规则,强化中长期合同电量履约,积极推进跨省跨区送电协议签订。自2018年出台南方区域跨区跨省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以来,南方区域省间市场化电量由295亿千瓦时增长到2021年的67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超过31.8%,西电东送市场化比例已达到30.4%,累计完成市场化电量1642亿千瓦时,进一步提升了跨省跨区通道利用效率,优化了省间余缺互济能力,有效促进南方区域清洁能源消纳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7、全国碳市场价格保持高位,成交量稍有回落
1月10日至1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3,223,426吨,总成交额161,220,342.47元。
挂牌协议周成交量380,819吨,周成交额22,012,968.13元,最高成交价58.50元/吨,最低成交价57.00元/吨,1月14日收盘价为57.77元/吨,较1月7日上涨0.31%。
大宗协议周成交量2,842,607吨,周成交额139,207,374.34元。
截至1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6,596,507吨,累计成交额8,068,978,744.16元。
21低碳快评: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期,随着上一个履约期任务完成,可以看出这一周交易量已经有所回落,但是目前成交价格并未有较大跌幅或下跌趋势。这或许是因为被纳入的企业经历过第一个履约周期后,已经对碳市场的整体运行机制有所了解,因此交易信心处在高位,即使交易量减少,交易价格也相对可观。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南方电网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1月10日,南方电网碳资产管理公司在广州揭牌成立。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肖立新表示,深度参与碳排放权、碳交易等机制、规则的制定,拓展碳盘查、碳资产托管、碳金融、碳咨询、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等业务,以碳聚融、以碳促产,引领能源产业链碳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碳资产管理综合服务提供商。电网企业在能源低碳转型中处于核心枢纽作用,此举对于公司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低碳快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电力行业是未来我国碳减排的主攻方向。南网碳资产管理公司提出打造成为“双碳政策研究中心、双碳目标管理中心、双碳产业运营中心和双碳金融服务中心”,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电网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国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2、朱民:要从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
1月9日,“第六届中国 新金融高峰论坛”举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线强调,如果能实现碳中和,中国将进入另一个辉煌的40年。2021年上半年我们的绿色贷款全球第一,但是绿色融资占总的社会融资的比重,绿色债券存量占规模债券存量整体规模不足。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度以内,约35%石油、52%天然气、88%煤炭储备将成为“搁浅资产”,贬值较大,金融要从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
21低碳快评:实现“双碳”目标,金融要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资产搁浅风险,金融业需要加快转型步伐。目前,中国正加紧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标准,而要实现从绿色金融到零碳金融的跨越,仍需要在金融体制、监管等层面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变革。
3、北京绿色交易所与中金公司签署绿色金融业务合作协议
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与中金公司签署绿色金融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绿色金融、碳市场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首都金融生态圈和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创造活力。此次合作,双方明确了各自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将推出更多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服务好北京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的目标。
21低碳快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多方面机遇和挑战,绿色金融在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北京绿色交易所与中金公司合作,将会助推更多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要作用,落实好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目标。
4、广西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发放
近日,广西北部湾银行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的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发放50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委的指导和推动下,钦州港片区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服务片区产业、企业发展,加强政银企联动。
21低碳快评: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是为从事林木培育、种植或者管理的企业专门设计的创新担保方式信贷业务。该项创新信贷业务有效帮助企业盘活了林业碳汇资产,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也降低了融资成本。
5、内地首个非金融企业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流程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12日介绍,广东金融学会联合澳门银行公会近日共同制定和发布了《内地非金融企业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流程参考》。这是内地首个非金融企业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的流程参考发布。为让更多内地非金融企业了解和掌握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的相关操作要点和业务流程,广东金融学会联合澳门银行公会,在梳理总结现行内地企业赴澳门发行债券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明阳集团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该流程参考。
21低碳快评:内地首个关于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流程参考的制定和发布,可为更多内地非金融企业到澳门发行绿色债券、开展跨境融资提供政策参考和操作指引,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
6、中行湖州分行落地首笔风力发电行业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融资业务
近日,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以“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电费收益权质押”的形式向华电浙江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发放8562万元补贴确权贷款,专项用于湖州某风电场22兆瓦风力发电项目。
21低碳快评:这是浙江省风力发电行业落地的首笔可再生能源补贴融资业务,也是湖州中行自成功投放全国首批碳减排专项贷款以来,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发展方面做的有益尝试,将帮助企业有效盘活应收账款,为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稳健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撰稿:21碳中和课题组研究员 李德尚玉、王晨(实习生赵宇心、任怡、王栩萌亦有贡献)
统筹策划: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