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一则《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在网上疯传,由此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战“疫”序幕。
随着武汉疫情的暴发,在农历年除夕前一天,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策:武汉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封城”。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大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打响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新冠疫情全民阻击战。最终到2020年2月底中国基本控制疫情成为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的国家,武汉也在历经76天艰苦战“疫”后于4月8日成功解封。自此,中国进入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
这两年来,不论是新冠病毒本身,还是全球疫情形势都出现了巨大变化。
新冠病毒不仅传播力超强,而且持续不断变异,从最早的Alpha到Delta,再到如今的Omicron,已出现上十个新变种,导致全球超3亿人感染,死亡超500万人。
其中,据中国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时,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231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479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
而前一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707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06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
对比2020年,2021年全年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0247例,死亡增加2例。虽然我国占全球人口近20%,但中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不到0.05%。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全民严防死守、科学精准防控政策。
不过,2021年国内本土新冠疫情呈多点散发之势,局部聚集性疫情接连不断,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根据公开信息梳理,2021年全国31个省份仅西藏未有报告确诊病例,全国暴发本土聚集性疫情超过20起,如上半年的石家庄疫情、黑龙江疫情、广深疫情,以及下半年波及多个省市的南京禄口机场疫情、西北旅行疫情和西安疫情等。
2022年伊始,超级新变种奥密克戎又横空出世,并迅速席卷全球,取代德尔塔成为多数国家主要流行毒株。如今奥密克戎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国内已有14个城市报告病例。
目前看来,已肆虐全球两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短期内难说“再见”,国内“防反弹、防输入”疫情防控压力仍将高企。
虽然国内已经积累了两年的战“疫”经验,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城市仍然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最近的西安疫情。自2021年12月9日至12月29日,西安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突破1000例,西安疫情也成为“武汉封城后最严重的一回”。
当下奥密克戎席卷全球,未来战“疫”之路任重道远。在武汉“封城”两周年之际,作为疫情暴发之初国内最先抵达现场探访报道的主流媒体之一,也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21世纪经济报道新健康采编团队与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从公众媒体视角出发,秉承主流媒体社会责任与担当,总结梳理这两年来国内城市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推出2022年首份重磅报告《新冠战“疫”两年启示录:通往科学精准防控之路》,旨在承前启后,助力科学精准疫情防控,争取早日结束这场人间劫难。
报告全文近3万字,主要围绕核酸检测、隔离防控、物资保障、封控应急、医疗救治、外防输入、城市防控、科技战疫等八个方面展开,因时间仓促、能力和眼界有限,疏忽和不足之处还请诸位读者朋友多多包涵。今天继续推出报告第五章节《疫情下医疗机构的“外防内控”》,敬请关注!如需领取完整版,请关注“21新健康”公众号限时免费赠送!
出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策划|于晓娜 徐旭
撰写|季媛媛 唐唯珂 陈红霞 叶碧华 朱萍 魏笑 武瑛港 徐旭
编辑|徐旭
制图|张佳俊
2022新年伊始,西安疫情“封城”下因拒诊导致多起悲剧事件发生,从而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不仅当地政府承压,医疗机构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自新冠疫情以来,医院作为抗疫前线主战场,是病毒传染风险最高的地方,医院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一直面临着“外防内控”的巨大压力。
作为医院救治病人是天职,应始终放在第一位。就算是疫情期间,医院防疫与救人也并不矛盾。而“拒收”是西安疫情下多起悲剧事件中的关键词。而拒收的理由是核酸过期、来自中风险地区、绿码不能进黄码医院……表面看这些理由很合理,实则这背后是转运设置不科学和应急管理流程的混乱。
收治与防疫不矛盾
其实,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有序做好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至关重要。
早在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就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以及收治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范。
随后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或要求,完善疫情条件下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进行分类救治。如2020年2月17日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 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的通知》,要求分类救治,切实保障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当按照相关制度和诊疗规范给予及时有效救治,不得推诿拖延;保持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正常开放,加强急诊急救预检分诊,细化疫情期间的急诊急救工作流程,确保急诊急救工作安全开展。
随后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要求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基础上,有序做好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要求高风险地区在重点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重点患者的医疗服务保障。要指导医疗机构根据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进行分类救治,满足患者基本的、必须的就医需求。要落实有关要求,满足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要持续开放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保障急危重伤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其实,早在疫情暴发之初的武汉,为了缓解发热病人集中去医院检查的情况,武汉于2020年1月24日决定全面实行发热市民分级分类就医服务。后在2月5日,武汉又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四类人员进行分类集中收治。
应该来说,疫情以来,各地医院在分类收治病人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应对方案。
西安此前也曾为保障封控区、管控区群众的血液透析、孕产妇分娩、肿瘤放化疗、婴幼儿诊疗及其他急危重症等特殊诊疗需求,设置“黄码医院”“黄码病区”。
但这套流程最大的问题是将保贵的抢救时间耗费在了院外转运环节。按流程,有就医需求的风险人员,要主动联系所在社区,经评估确有急危重症情况需紧急送医的或有特殊诊疗需求的,可以通过社区预约“黄码”医院,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通过转运车“点对点”前往“黄码”医院。诊疗结束后,患者乘坐由社区联系的专用转运车辆“点对点”返回,全程实行闭环管理。
这种设置对急诊、急危重症来说是耽误不起。去年广州疫情中,遇到紧急情况或处于危及重症的孕妇可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即可送至指定医院就诊。为确保孕妈妈正常待产,在封控区启用了“爱心孕妈妈”专车,专车24小时待命,对孕产妇进行点对点接送和闭环管理。而南京疫情期间,全市急诊、急救“不打烊”,24小时为患者提供服务。
面对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机构不能为了防疫一拒了之。不论有没有核酸证明,在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都要第一时间收治;医疗机构也应设置必要的急诊抢救、手术和病房缓冲区。
当然,收治病人后可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排除新冠,同时医院自身也可能不具备收治新冠病人能力。对于核酸检测结果未明确且又急需要抢救的病人,医院可以将病人送至过渡病房抢救。而这些情况医院都需要事先做好紧急预案。
院感防控压力大
医院是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地方,作为战“疫”的前沿阵地,医疗机构“外防内控”压力确实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疫情感染,造成严重的“院感”事故。
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至少发生了20起“院感”事件。如去年1月河北石家庄疫情中,藁城人民医院心内科一患者陪护确诊,造成8人感染;6月广州疫情中,广州市新冠治疗定点医院第八人民医院两名医护人员感染等。其中,郑州市新冠定点医院第六医院的“院感”事件影响最大,造成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患者、陪护等50多例感染。
反观影响面较广的郑州市第六医院“院感”事件,背后主要暴露了这几大问题:
一是将新冠肺炎患者与其他传染病患者混合收治于医院内同一栋楼,病房拥挤,楼道加床现象严重。
二是医院内人流、物流管理混乱,人员可在院内不同区域随意走动,患者住院期间可离院活动,交叉感染风险极大。
三是医务人员感控意识薄弱,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欠缺,医务人员定期全院核酸检测未做到全覆盖。
四是医院消毒措施不当,环境的终末消毒由非专业人员操作,且无监督检查。
其实早在2020年5月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就发布了《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在2021年1月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人民医院、新乐市中医院因院感防控不力被国家通报后,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了《关于保障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并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
随着2021年下半年国内“院感”事件频发,8月国家先后针对定点医院防控院感、院感工作机制以及医疗机构院感工作人员配备管理三个方面先后出台了三个政策文件。其中,决定建立医疗机构感控工作“四项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团队年度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月抽查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一把手负责制和每月研究机制、建立健全追责问责机制。
而梳理这些“院感”事件背后的问题可以发现,最主要还是人和流程的问题,医护院感防控意识淡薄、培训不到位;在处置感染病例时没有按流程来,没有做好闭环管理……
其实,武汉疫情期间,国内4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无一感染,这既为国内后续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让大家坚信只要防控措施到位,院感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
虽然2021年国内院感事件频发,但是在监管部门的“零容忍”高压之下,医院机构出现“严防死守”或许是拒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作为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不能见死不救,这是原则性问题,而作为医护及患者人群密集、一些治疗场景无法实现隔离及完全防护的医疗机构,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院内传染,后果也是不能接受的原则性问题。
这背后其实是责任的担当。
所幸的是,在西安各种医疗事故频出之后,政府相关部门迅速反应纠偏,如为防止就医过程中交叉感染,西安市对隔离点、封控区、管控区需要紧急就医的人员,安排专车“点对点”送至定点医院就医,并闭环接回。其他人员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自行前往全市正常开诊的医院就诊,任何医院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影响患者就诊。对于急危重症、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等患者和孕产妇,开通服务电话、绿色通道,提供诊疗服务。随后又规定不得以查验核酸48小时阴性证明作为进出小区就医、转送病人和接诊的限制。至此,西安市各类人员的就医流程得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