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春节,碳中和周报刊发时间延至节后,本期重点回顾分析春节前后“双碳”领域相关动态。
春节过完,重新开工,“双碳”领域相关工作也将紧锣密鼓地推进。下一步,更多更细化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如何探索落地?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相关政策?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三部门发文明确钢铁行业2025年前碳达峰;企业环境信披新规生效,上市公司上年度碳排放信披3月15日前需完成;3、“十四五”节能仍是减排优先选项,全面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全球绿债爆发式增长,中国去年上半年累计发行可持续债券3.3万亿。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三部门发文明确钢铁行业2025年前碳达峰
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明确的减碳目标,要求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意见》提出了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全面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发展电炉炼钢,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等一系列具体任务。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1低碳快评:当前钢铁行业的低碳化改革仍集中在行业头部企业,由于人才不足,研发能力滞后等问题,中小企业目前的绿色改造相对滞后,需进一步提高集中度,进而优化改造能力,减少同质化竞争。
2、企业环境信披新规生效,上市公司上年度碳排放信披3月15日前需完成
生态环境部此前印发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于2022年2月8日起正式施行。
《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5日前披露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环境信息。《准则》第十九条明确提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具体披露年度碳实际排放量及上一年度实际排放量。
根据《管理办法》,下列五类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披露环境信息: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上市公司及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各级子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
21低碳快评: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出现个别企业数据造假行为,有必要通过信息披露加强社会公众监督,消除数据问题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3、“十四五”节能仍是减排优先选项,全面优化完善能耗“双控”
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等目标。
《方案》部署了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并从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完善经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健全政策机制的安排。十大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方案》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地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各地区“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全国及地方能耗“双控”考核。
21低碳快评:现阶段在推动减排的措施中,节能依旧是相对更具可行性也更加经济的主要手段。此次《方案》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更具针对性、更加严格的目标设置。此外,《方案》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出主要目标指标虽然还集中在能效、能耗上,但是具体措施却涉及到产业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节能将需要更多从全链条的角度进行考虑,并非某一环节或某种工艺,或是单纯能源使用方面的问题。
4、生态环境部:2025年形成“大监测”格局
1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监测支撑。《规划》指出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将更加成熟定型。
《规划》提出两大方面11项重点任务举措和两项重大工程:一是立足支撑管理,紧紧围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统筹支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谋划碳监测和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声、辐射、新污染物等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业务,推进监测网络陆海天空、地上地下、城市农村协同布局和高效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二是立足提升能力,紧紧围绕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系统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创新,健全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完善体制机制,筑牢数据根基,深化评价应用,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实施监测网络和机构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夯实基础能力,锻造铁军先锋,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
21低碳快评:监测数据的全面真实,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体制建设的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着公众监督等多元化的监督手段是否能够发挥效用。但重点行业的企业自动监控数据质量问题,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短板,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第三方污染源监测运维机构弄虚作假情形依然存在。此次《规划》对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的要求,将是企业环境方面合规的重要部分。
5、“十四五”电力安全总体目标设定,强化新能源安全管理
1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电力安全生产“十四五”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设定了电力安全总体目标:到2025年底,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形成,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电力系统运行风险有效控制,电力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在控,电力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有力,电力人身责任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趋于“零”。为了实现电力安全总体目标,行动计划提出进行电力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行动、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行动、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提升行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专项行动、强化新能源安全管理专项行动等共16项重点行动。
行动计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迅猛,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保供压力明显增大的情形下,电力安全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其一是电力供需平衡压力增大,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用电增长将维持在5%左右的中高速区间,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9.8万亿千瓦时。能源转型过程中,系统调峰能力阶段性不足,部分时段电力供应能力受到挑战,错峰限电风险将增加;其二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风险显著加大;其三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持续升高;其四是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风险集中凸显;其五是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明显不足。
行动计划强调,今后五年,是全国各行业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电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企业发展转型、安全新技术应用、电力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等方面可能给电力安全生产带来的风险因素,需要及时做出分析预判,也需要予以积极应对。
21低碳快评: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电力安全生产被频繁强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在2021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发电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顶层设计日趋完善。2022年将在202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通过完善体系建设、数字化等手段,不断推动电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
6、2025年60城率先建成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建成绿色分拣中心1000个以上。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状况明显改观,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交易规模明显提升。60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指导意见》部署了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包括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加强废旧物资分拣中心规范建设、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专业化、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信息化水平。二是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包括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化发展、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三是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包括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推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保障体系,加强要素保障,加大投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完善统计体系。
21低碳快评:上述内容与《“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中的相关表述一脉相承,对于不同物资循环利用本身也是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一大有力途径,尤其是钢铁、有色等高耗能产品的再生利用,能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等价值链上的碳排放。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形式,一方面能够减少生产新产品的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面也避免产生大量废物,处理过程中的排放问题。中美在COP26期间发布的联合宣言已经将可再生资源利用等循环经济关键领域纳入重要合作范畴。未来,循环经济的各分支领域将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平台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支持。
7、春节前碳价再破60元大关,节后碳交易量价齐跌
1月24日至1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3,848吨,总成交额3,018,128.20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459吨,总成交额88,134.45元。
挂牌协议周成交量1,459吨,周成交额88,134.45元,最高成交价61.60元/吨,最低成交价51.71元/吨,1月28日收盘价为61.38元/吨,较1月21日上涨6.82%。无大宗协议交易。
1月24日至1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6,651,814吨,累计成交额8,072,085,006.81元。
2月7日,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0吨,成交额1,742.40元,开盘价58.08元/吨,最高价58.08元/吨,最低价58.08元/吨,收盘价58.08元/吨,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5.38%。
21低碳快评:春节前全国碳市场成交量明显回落,但是碳价在数月后再次突破60元/吨。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61.38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3.21%。春节过后,首个交易日碳价维持在58.08元/吨,较春节前下跌5.38%,不过当天交易量只有30吨,在春节前一度量价齐涨的情况下,节后碳交易冷清不少。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1月24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这一点已经在最近一个月的碳交易情况上有所体现。但需要注意,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仍需提高。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全球绿债爆发式增长,中国去年上半年累计发行可持续债券3.3万亿
1月26日,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兴业研究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联合推出的《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盘点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预计绿色债券的滚动年度发行量将在2022年底达到1万亿美元, 而贴标的绿色、社会和可持续(GSS)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SLB)和转型债券的发行总量在2021年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境内贴标可持续债券的累计发行规模达3.3万亿元人民币。在离岸市场,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机构在境外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为93亿美元,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分别达到10亿美元和74亿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61亿美元。
21低碳快评:绿色债券是中国努力推动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一个关键部门,并且能够增强金融稳定性。中国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债券市场的强劲增长,表明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决心。碳中和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等多种品种丰富债券市场,以绿色债券为起点,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广州推进期货品种研发并上市,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
1月25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引领带动作用,协调推进期货品种研发并上市,大力发展期货产业;推进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谋划建设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
21低碳快评: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及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基础雄厚,也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加快发展。
3、雄安新区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2家企业获2.57亿绿色贷款
近日,雄安新区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共获得人民银行1.54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河北雄安光大生态产业园和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2家企业获得2.57亿元绿色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65个基点,带动碳减排量约1.49万吨,有效支持了新区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前,除首批2.57亿元贷款所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外,第二批碳减排支持项目所涉7470万元贷款正在申报过程。
21低碳快评: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承担着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重要任务。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管部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或成为未来发展绿色金融的契机,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碳减排项目支持力度,以金融活水助推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4、北京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转向绿色集约出行
1月25日,2022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召开,会议提出,北京将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6%,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2021年9月4日,高德地图和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碳普惠活动产生的1.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意向,预计交易金额75万元。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市场化交易,将个人绿色出行方式转化为物质和精神激励。
21低碳快评:绿色出行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深化运输结构调整至关重要。虽然个人的碳减排量不多,但是14亿人加起来将非常可观,绿色出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将是个人有效的减碳手段。
5、IDG资本与中华煤气成立国内首支零碳科技基金
1月24日,IDG资本联合基金战略投资方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国内首支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零碳基金将落地常州市,并得到常州市、武进区两级引导基金的大力支持。同时,双方宣布将在零碳科技领域形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持续探索创新的零碳科技以及解决方案。
该零碳基金是迄今国内第一支以“技术投资+场景赋能”为主题的零碳科技基金,将通过实际场景应用推动优秀被投企业实现能源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为工商业客户节能减排,配合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21低碳快评:能源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只有得到场景应用的不断反馈,才能更快完成技术的迭代和落地。“双碳”目标下,中华煤气丰富的能源应用场景将有效带动基金投资的技术企业,加速优秀的技术和产品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提高资产管理效率。IDG资本能够基于自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经验、投后上下游能源产业链,结合中华煤气丰富的能源应用场景,支持拥有关键技术优势、规模制造优势的企业发展。
撰稿: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研究员 李德尚玉,王晨(实习生任怡、王栩萌、赵宇心均有贡献)
统筹策划: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