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双碳”领域相关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下一步,更多更细化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如何探索落地?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相关政策?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大措施出炉,鼓励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八部门:力争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7%;钢铁、有色等17个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方案敲定;央行等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大措施出炉,鼓励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意见提出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等十大措施。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国家能源规划部署和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能源规划。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支持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交易。
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支持能源领域对碳减排贡献度高的项目,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推动清洁低碳能源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市场化投融资,研究将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创新适应清洁低碳能源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鼓励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支持化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清理现行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
21低碳快评: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前提。上述意见从各个地区的能源规划、企业能源替代、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法律法规支撑等方方面面作出了详细安排,为“十四五”能源转型定下基调。
2、八部门:力争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7%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提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工程、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升工程三大工程。
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再生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其中,冶炼渣达到73%,工业副产石膏达到73%,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品种利用量超过4.8亿吨,其中废钢铁3.2亿吨,废有色金属2000万吨,废纸6000万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努力构建创新驱动的规模化与高值化并行、产业循环链接明显增强、协同耦合活力显著激发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
21低碳快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十大行动中就包括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其中明确要求“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正是该行动中的重要内容,目标是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相关政策支持将更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3、钢铁、有色等17个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方案敲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分别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炼油等17个高耗能行业提出到2025年的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
上述四部门在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中提出,对于能效在标杆水平特别是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积极推广本实施指南、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提出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引导骨干企业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通过上优汰劣、产能置换等方式自愿自主开展本领域兼并重组,集中规划建设规模化、一体化的生产基地,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结构合理、竞争有效、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不得以兼并重组为名盲目扩张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推动能效已经达到或接近标杆水平的骨干企业,采用先进前沿技术装备谋划建设示范项目,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且难以在规定时限通过改造升级达到基准水平以上的产能,通过市场化方式、法治化手段推动其加快退出。
21低碳快评:高耗能行业是排放大户,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大抓手。“十四五”期间,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些行业企业的改造升级迫在眉睫。此次实施指南对于各类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引导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促进集聚发展,同时对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退出。
4、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召开会议,约谈煤价虚高企业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持续做好稳定煤炭市场价格工作,并对监测发现的部分煤炭价格虚高企业进行了约谈提醒,要求抓紧核查整改。
会议强调,煤炭生产企业要抓紧恢复正常生产供应,严格落实国家煤炭保供稳价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企业自律,规范价格行为,对监测发现价格虚高的企业将第一时间约谈,对经提醒仍不整改的,将进一步研究采取调查追责等措施;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报告,及时做好政策宣传解读,促进煤炭价格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
21低碳快评:春节前国内煤炭现货、期货价格就已经出现过快上涨现象,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春节期间煤炭稳产保供稳价工作。春节期间,港口库存不足等因素造成煤价连续上涨。随着相关部门保供稳价措施的不断推进和市场价格调控监管的加强,再加上春过后煤矿复工复产带来的供应量提升,煤价连续上涨势头将被终止。
5、节后碳价有所回落,上周收盘价56.15元/吨
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72,438吨,总成交额4,237,425.40元。挂牌协议周成交量72,438吨,周成交额4,237,425.40元,最高成交价60.00元/吨,最低成交价55.00元/吨,2月11日收盘价为56.15元/吨,较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8.52%。上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2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6,724,252吨,累计成交额8,076,322,432.21元。
21低碳快评:春节过后,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较节前两周有所上升,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最低成交价仍比节前一周的最低成交价高出不少。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之后,虽然成交量大幅减少,但碳价一直保持在较高位,春节前后在60元/吨上下波动,说明市场预期仍然较高。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央行等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七个方面的重点。
规划要求,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支持建立绿色项目库标准,为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项目高效对接提供平台。加快制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制定并推广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完善绿色低碳产业贷款统计标准,协同构建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探索制定碳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助力金融支持碳市场建设。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持续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21低碳快评: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将成为金融业的重点工作。标准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建立健全一套严格、明确、细致、可操作的标准。在统一标准下互动、决策、监督、披露、统计和评估,规范绿色金融业务,促进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2、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同比增长33%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21低碳快评:我国绿色贷款在绿色金融体系举足轻重,是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着力完善绿色贷款标准、统计、业绩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始终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3、1月绿债爆发式增长,全球可持续债券已达万亿美元
2月8日,中诚信绿金发布2022年绿债市场运行1月报,报告显示,1月国内绿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球可持续债券已达万亿美元规模。1月新发行20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合计692.9298亿元,其中11只为碳中和债券,规模143.19亿元,同比去年1月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发行9只,规模97.885亿元,在“双碳”目标政策引导下,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在2022年春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
21低碳快评:在金融监管大力支持下,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爆发式增长。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消费相关基金,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债券市场融资,扩大参与绿色经济的渠道。
4、湖州市编制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
近日,湖州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绘制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推动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探索转型金融标准,编制生产制造方式转型节能减碳项目清单,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编制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指引。创新转型金融服务,围绕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需求,打造以信贷、保险、债券、基金为主的多层次转型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建设,深化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实践拓展。打造一体化转型金融数字平台,实现银企对接线上化、减碳核算精准化,助力金融机构开发转型金融产品、开展信息披露、防控转型风险。
21低碳快评: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为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尤其是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风险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进一步深化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率先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有益探索。
5、中银香港发行20亿港币“可持续发展与智慧生活”绿色债券
2月10日,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宣布,发行该行首笔港元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合资格低碳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或再融资,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及绿色建筑等行业发展。本次发行规模为港币20亿元,年期2年,预计债项评级为穆迪Aa3。本次债券的发行利率为1.33%,低于同年期HIBOR调期利率,认购金额达港币65亿元,为发行规模的3.25倍。
21低碳快评:中银香港此次发行的港元绿色债券与去年7月发行的人民币绿色债券为同一系列,将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助力。该债券吸引了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投资者的踊跃参与,作为绿色金融主要工具之一的绿色债券,未来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6、阿里2021可持续发展债券支持12个ESG项目
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2021可持续发展债券(一周年报告)》,公布相关债券的投入方向和成果进展。据悉,去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发行了为期20年的可持续发展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9.87亿美元。目前,该资金已全部用以支持12个ESG相关项目,覆盖了能源效益、绿色建筑、新冠肺炎危机应对等领域。
21低碳快评:阿里巴巴是国内首家发行绿债的科技企业,也是首批以此方式在绿色和可持续项目方面投入的亚洲科技公司之一。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品种,绿色债券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由债券筹集资金支持的12个ESG相关项目,为阿里巴巴集团ESG项目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分,阿里巴巴集团会持续推进企业内部及其商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撰稿:李德尚玉(实习生任怡、王栩萌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