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王馨漪 北京报道 截至2022年3月1日,已有243家A股生物医药企业预告了2021年业绩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巨潮咨询数据统计,2021年度有160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预喜”,占比66%;79家“预亏”,占比33%;还有4家预计无大幅变动。
其中,预计业绩大幅上升的企业达到83家,热景生物的净利润增幅最大,预计可达1996%;力生制药、哈三联两家企业紧跟其后,净利润增幅同样超过1000%。业绩预降的17家企业中,净利润降幅最大的是太安堂,变动幅度最高或达-3690.44%;而预亏额最高的则是百济神州,净亏损达97.48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度医药生物上市企业业绩分化明显。新冠检测、CXO(医药外包)等板块需求旺盛,相关企业业绩表现良好。而创新药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盈利困难、亏损严重;中药板块也喜忧参半。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业绩表现,国盛证券认为,医药板块的刚需属性、相较于其他行业的成长确定性是不变的,在老龄化进程持续带来的刚需医药扩容和健康消费升级渗透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其对医药板块中长期走势保持乐观。
中航证券也对2022年度医药行业的走势作出了预测。从长周期来看,医药行业自2019年开启了新一轮的牛市,并且持续两年。叠加防控新冠疫情需求刺激,防护、检测和预防等板块业绩均进入业绩爆发后期。整体来看,中航证券认为医药行业2022年大概率维持震荡走势,估值中枢抬升,结构分化行情特征明显。
疫情影响企业分化
疫情时期,医用口罩等防护耗材物资,体温测试仪、检测试剂等诊断类用品、抗病毒用药等抗疫物资需求旺盛,有关医疗企业业绩持续受到提振。
其中,新冠检测板块一直饱受市场关注。目前已经有17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业绩预告,13家业绩“预喜”,板块整体业绩普遍实现较高增长。其中,热景生物、九安医疗、明德生物、东方生物等8家公司净利润预增均超过100%。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由于第四季度海外疫情肆虐,我国新冠检测试剂出口需求再度爆发。从业绩预告情况看,东方生物、九安医疗、热景生物等2021年净利润创历史新高,且以预告净利润中值计算,上述公司四季度净利润环比增幅均在25%以上。
1月27日,热景生物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测其业绩大幅增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亿元-23.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84.65%-1996.97%。
热景生物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较早获得了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BfArM)用于居家自由检测的认证,可以在德国的商超、药店、互联网商店等销售,使其外贸订单呈爆发式增长。
而在下半年,这种抗原测定试剂盒又先后获得了欧盟CE以及英国MHRA、法国ANSM等主要经济体的自测注册或备案。在第四季度,受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影响,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居高不下,导致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需求大幅增加,实现了海外新冠检测试剂收入的大幅增长。
同样,九安医疗、易瑞生物、明德生物、东方生物等公司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等产品的海外需求也十分旺盛,公司的海外销售业绩大幅增长,带动了业绩攀升。
在本年度,仍有众多机构看好新冠检测业务板块。国金证券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流行引发新冠检测需求上行。短期来看,全球新增确诊患者数量增长迅速,海外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需求旺盛;中长期来看,疫情防控需求持续存在,市场或对新冠检测板块长期估值水平有新的认知;有关企业将抗疫需求利润投入新产品开发和常规业务拓展,未来优质企业有望抓住机会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另外,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也提振了相关上市公司业绩。
华兰股份的新冠疫苗胶塞的销售额就取得了大幅增长,在2021年度公司预计利润将在2亿-2.4亿,同比增长或将达到195%。康希诺生物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也已经获得中国附条件上市批准及境外多个国家的紧急使用授权,对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康希诺生物预计2021年的净利润可能在近2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大扭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业绩增长外,也有部分药企受疫情影响业绩下降幅度较大。如2月28日,南新制药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公告称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6.81%;实现营业利润-2.2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62.71%;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9.02%。
对此,南新制药解释称2021年度,国内新冠疫情持续且受国外输入性变异毒株的影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新冠与流感的发病症状高度相似,均具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终端医疗机构对发热门诊采取了强力的管控措施,人流量骤减,导致终端医疗机构对公司产品“力纬”(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的需求大减。受此影响,公司核心产品“力纬”在2021年的销售收入较2020年减少约4.33亿元,同比减少超过50%,直接减少毛利约3.5亿元。
中药板块喜忧参半
中药板块也出现分化,业绩喜忧参半。1月27日,东阿阿胶发布了2021年的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在4.28亿元和4.75亿元之间,同比增长888%至997%。
早在2018年之前,东阿阿胶的归母净利润始终保持稳步增长。但在2019年,东阿阿胶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4.44亿元),一度被称为“至暗时刻”。为了扭转亏损,从2020年起,东阿阿胶开始调整营销模式和产品结构。一方面,东阿阿胶降库存、控制发货、拉动终端纯销、线上线下渠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该公司选择孵化培育拓展新品类,布局休闲滋补产品,并使产品形态上更显年轻化。
同样调整营销策略的还有佐力药业,其基于乌灵胶囊、百令片、灵泽片三个核心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优势,坚持“稳自营、强招商、布零售、全模块”的营销策略,持续加大市场投入和终端医疗机构的开发覆盖,预计2021年实现净利润1.7亿-1.87亿元,同比增长91.44%-110.58%。此外,振东制药、健民集团等企业也预告净利润增幅在100%以上。
然而,也有部分中药企业身陷亏损泥潭。比如中恒集团,其主打产品血栓通受湖北、广东等跨省联合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影响,产品销售工作进展缓慢;控股子公司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莱美舒产品未能进入国家医保局带量采购名单,也使收入下滑。2021年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50%。业绩同样下滑的还有大理药业、太极集团、香雪制药等。
在中药板块,太安堂的预亏额最大。根据该公司业绩报告,2021年公司偿还9亿公司债,导致营销流动资金投入不足,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经营性亏损约3.32亿元至3.42亿元。同时,子公司的经营性业绩大幅下滑也导致公司商誉减值。
不过,东吴证券表示,受到政策的强支持,中药产业正面临黄金发展期。如2021年1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医保覆盖范围。
生物医药板块超三成创新药企仍未盈利
除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业绩未达预期,还有部分创新药企也是预亏。截至3月1日,生物制品板块已有28家公司公布2021年业绩预告,10家“预亏”,其中百济神州的预亏额最高。
2月26日,据百济神州公告披露,报告期内,百济神州实现营业总收入75.8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7.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48亿元,上年同期为-113.8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9.68亿元,上年同期为-117.39亿元。
至今,百济神州仍未实现盈利,最近4年内的累计亏损额超过300亿元。
另外,百济神州的产品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其主要产品BTK抑制剂为例,目前全球有5款BTK抑制剂上市,其中3款已在我国上市,而艾伯维和强生的伊布替尼凭借先发优势,处于绝对领先的态势。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正奋起直追,2020年底通过纳入医保有望实现以量换价。
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百济神州,还有很多创新药企陷入困境。比如前沿生物、亚虹医药、君实生物、舒泰神等多家创新药业,均连续亏损。医药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创新药企持续研发投入较大,而且研发周期较长,与此同时在市场推广方面也需要一定时间,而且部分领域竞争“内卷”严重,为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创新药企都是亏损状态。
为了解决创新药企的困境、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去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提出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引导并促进科学有序地开发。原中航基金监事会主席董文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将有利于减少临床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避免“内卷”式混乱竞争,有助于挤压创新药的估值泡沫。同时,随着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的不断推进,具备差异化的创新药企将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和自主定价权,从而更快地回流现金,使有真正创新精神的头部企业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