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明确提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令无数在这座城市生活、打拼的人们心生向往。那么,青岛将如何激发海洋活力、实现其在党代会期间提出的“争做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目标?
4月15日,青岛市市长赵豪志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产业先行、创新支撑,通过开放枢纽建设将青岛与世界相连……围绕打造“活力海洋之都”,青岛了清晰坚定的注解。
今年这份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基于市党代会明确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和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城市愿景的基础上,对青岛2022年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了逐一细化。2021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136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超30%,达4684.84亿元。这一十分可观的比重说明,为实现报告中提出的“今后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迈上2万亿台阶”目标,如何迈好向海图强“第一步”,将是青岛2022年的一道必答题。
对此,报告明确,青岛将从创新、产业、港口三方面施力,使“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快速、高效落到实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产业的长久发展,都无法离开科技创新活水的持续注入。
2021年,青岛的创新之海不断迎来科研强力量加盟: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启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投入运营。
在此基础上,青岛决心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地的建设。报告提出,2022年将推进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三大国家深海平台,并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
不难看出,从今年市党代会报告不再纠结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目标,到两会报告提出与部、省同频发展,青岛正在务实、开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同时,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实践这一过去的短板领域,青岛也针对性提出强化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用,并通过设置海洋产业创新奖等改革科技奖励体系,培育良好创新生态。
此外,打造活力之城的青岛,还将重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20个行业在青均有布局,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多达6个。但海洋制造业、海洋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需提质增效。
为此,报告提出,强化西海岸新区、蓝谷“双核”引领作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并为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种业等各个行业确定了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在海水淡化等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行业,报告则选择以“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等目标刺激发展。
环抱胶州湾、面向黄海,青岛坐拥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不仅着眼于城市自身海洋产业的发展,更担当起联通胶东、联动世界的枢纽使命。
瞄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报告将加快推进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等17个港口项目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并提出加快董家口至沂水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增加青岛港海运航线,为青岛提升陆港集疏运能力、国际集装箱运输及原材料中转水平,打下基础。
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间往往存在着广泛、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在此次报告中,青岛对会展经济、美丽海湾建设等环节的规划布局,都隐藏着对海洋经济的深远影响,进而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2022年1月,青岛灵山湾入选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随后,青岛“乘胜追击”,在此次报告提出2022年将继续强化胶州湾陆海污染联防联治,提升浒苔、危化物等灾害事故防治能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美丽海湾。
这一行动规划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海洋生态优良”优势,加快迈向“精彩宜人之城”的步伐,也将为青岛在现代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开展生产研究,铺垫优质的生态环境底色。
碧波无垠,孕育生命,也培养希望。拥有905.2公里海岸线、海洋发展积淀厚重的青岛,也将沿着报告明确的2022年“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框架,逐梦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