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粤|佛山企业突破纺织“黑科技”:年节约用水量或相当于194个杭州西湖

2022年05月31日 2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吴蓉,赵晓晨
本篇为科技探粤第三篇,聚焦纺织领域节水“黑科技”。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蓉、赵晓晨 佛山报道  

近日,由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承担的“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下称“无水染色”技术)成功通过科技部验收,项目技术成果经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组一致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较于常规水介质染色,“无水染色”技术在化学品用量、水耗、能耗等方面有巨大幅度的节约,对传统纺织印染业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堪称纺织圈“黑科技”。

供应链企业的技术革新,或将改变我国纺织业的产业格局。

每年可节约194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纺织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

环保部对我国41个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的调查中发现,纺织业每年废水排放量达19.61亿吨,占总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0.5%,是第三大工业废水来源,仅次于造纸业和化工业。

以衬衫为例,从一朵棉花到顾客手中的一件成衣,生产每吨棉织物需要用水约150吨,其中印染环节用水98吨,占比高达65%,耗水量最大。

也正因此,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如何减少水的使用及污染,是全球纺织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无水染色”为目标,国内外不少团队开展对相关技术进行探索,这其中就包括溢达集团研发中心的科研团队。

溢达集团是一家知识型创新公司,拥有从棉种研发到衬衫制造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也是全球知名的最大棉纺织制衣跨国企业之一。作为行业领头羊,溢达集团期待通过技术突破践行“双碳”战略。

“立项后用了一年多,我们终于在成百上千的组合中找到一组合适的溶剂配比,能够代替水作为介质来染色,算是完成了‘无水染色’技术实验室阶段的初步验证。”溢达集团资深研发工程师、“无水染色”项目负责人陈新福介绍,在接下来的6-7年里,研发团队又先后攻克色牢度、染色均匀度、溶剂回收等多项关键“卡脖子”难关,成功实现了小试、中试的顺利运行,并最终建立了第一条年产3000吨的棉纱“无水染色”生产示范线,成功让“无水染色”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无水染色”,具体而言就是以有机溶剂来代替水作为介质进行染色,这意味着无需再对纱线进行前处理和染色后处理,整个印染过程不使用水,也无需再添加助染盐等其他化工材料,就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水介质染色的效果。

此外,这种有机溶剂是可高度循环的介质,循环利用率超过99%,基本上一次性投入,就能一直在染缸里循环使用。印染生产中不再有废水排放,也不需要做污水处理。据溢达集团估算,在我国全行业使用“无水染色”技术的条件下,每年可节省约194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重塑纺织服装整体产业新布局

经第三方机构检测,与传统水介质染色相比,“无水染色”技术可节约盐100%、上染环节节水100%和降低能耗39.3%,染料固色率达到97%以上,溶剂回收率更高达99%以上。

在专家看来,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将提升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帮助整个纺织行业摘掉“排污大户”的黑帽,助力行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还有望重塑纺织服装整体产业新布局。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无水染色”技术将为缺水的产棉地区带来福音。我国西北部地区是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地,具有鲜明的纺织地域优势。这些地区在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等方面位列全国第一。但多年来,当地的纺织服装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集中表现在印染环节无法取得突破。

一是传统印染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而这些地区大多水资源比较匮乏;二是因为我国西北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保要求日益趋严,传统印染产生的工业废水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砂类物质和高浓度的无机盐,如按传统的染色工艺,大量的废水排放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无水染色”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纺织工业废水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有望彻底帮助解决这一困局。

在水资源匮乏或生态环境脆弱的产棉地区,不仅拥有原材料优势,更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方面都有着较好的政策优惠,有了“无水染色”技术的加持,印染企业将能顺利落户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更能贯通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从而让这些地区形成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间接解决当地服装纺织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供应链不全、品牌缺失、设备落后等主要问题,同时还能够带动人口聚集,解决大量优质就业,创造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模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