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
城市是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人类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统计,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8%的能源,超过6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地区。
为评估中国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其在不同维度表现出来的减碳潜力,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构建了净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对30个样本城市的净零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深圳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北京、青岛、杭州、昆明、西安、武汉、厦门、广州、长沙分列第2-10名。
总排名深圳高居榜首,北京、青岛分列二三名
《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综合考虑了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水平、碳排放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因素,选取了30个城市作为样本,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佛山、泉州、济南、南通、西安、福州、东莞、徐州、唐山、大连、温州、昆明、长春、沈阳、厦门和扬州。
报告构建了净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净零碳城市指数为一级指标,共设碳排放指数、能源结构指数、能源消费指数和发展质量指数等四个二级指标,下设33个三级指标。
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深圳高居榜首,北京、青岛、杭州、昆明、西安、武汉、厦门、广州、长沙分列第2-10名。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有一定优势,中西部城市整体排名靠后,反映出城市发达水平与净零碳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30个城市的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名中,深圳低碳排放强度和高发展质量等优势明显,各项二级指标均位于样本城市的前五位,单位GDP碳排放量及人均能源消费优势明显,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城镇化率达到100%的城市。
排名第二的北京单位GDP能电耗最低,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例不到2%,为样本城市占比最低。
排在第三位的青岛城市碳排放总量较低,其碳排放指数排在样本城市首位,新能源发电占比也在30城中处于较高水平。
杭州排在第四位,其碳排放指数和能源消费指数排名较为靠前,主要得益于发电侧碳排放量低,其单位GDP碳排放量和单位GDP能耗也处于较低水平。
昆明总排名第五,也是中西部排名最高的城市,能源结构指数排名第一,能源消费指数也位列第五位。此外,昆明的人均碳储量在样本城市中最高。
西安位居第六名,能源消费指数排名首位,单位GDP电耗、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电力消费均有较大的降幅,人均电力消费量也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西安光伏发电占比达4.5%以上,排名第二位。
武汉排名第七位,能源消费指数位于样本城市第三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武汉2020年用电量出现较大降幅,碳排放总量下降较快,单位GDP电耗在样本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
厦门位列第八,其用电侧及发电侧碳排放量低,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超过15%,在样本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
广州排在第九位,发展质量指数得分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处于样本城市较高水平。广州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强度和电耗强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较2019年下降明显。
长沙发电侧碳排放量及人均能源消费量在样本城市中最低,这也是长沙能跻身前十名的主要原因。此外,长沙的人均电力消费量和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也处于较低水平,表现较好。
从城市类型来看,总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只有长沙是工业型城市,位列第十位,前九位均为服务型城市,这也说明我国工业城市的低碳化转型任重道远。
碳排放指数青岛第一,深圳碳排放强度最低
碳排放指数用于评价城市碳排放水平以及治理情况(碳排放指数越大,代表城市碳排放成绩越好),包括城市的发电侧、用电侧碳排放量;城市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变化情况。
碳排放指数方面表现优异的前十名城市有青岛、徐州、沈阳、深圳、济南、杭州、长春、北京、西安和厦门等。
用电侧碳排放量反映用电所产生的年度碳排放总量。昆明用电侧碳排放量在样本城市中最低,厦门、长春、扬州和福州表现也较为优异。
发电侧碳排放量反映年度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长沙、厦门和昆明等地发电侧碳排放量较低,与城市的发电量及其发电结构有关。厦门和昆明的发电总量较低,其火电发电占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使得这两个城市的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2020年发电量在30城中排名第三,但其发电侧碳排放量却非常低,单位发电量碳排放也处于样本城市最低水平。
广州、苏州和上海等地发电总量高,其火电发电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广州和上海火电占比高于95%,这也成为这些城市发电侧碳排放量高于其他城市的原因之一。
碳排放总量反映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其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减排效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三分之二的样本城市碳排放总量出现减少的趋势。其中,徐州、青岛、沈阳和武汉2020年碳排放量较2019年下降较快,均超过10%。济南、北京和上海碳排放总量下降也超过了5%。
单位GDP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反映城市年度每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深圳碳排放强度最低,2020年万元GDP碳排放量不到260千克,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次是长沙、北京和杭州,万元GDP碳排放量均低于600千克。唐山由于其高火电多钢铁等因素,碳排放强度最大,万元GDP碳排放量超过3吨。
一般情况下,碳排放强度指标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的,其变化还取决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与规模等。有23个城市的碳排放强度较2019年有所下降。其中,徐州、青岛、济南、沈阳和北京等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较快。小部分城市碳排放强度出现上升的现象。
昆明位列能源结构指数首位,火力发电占比最低
能源结构指数主要衡量城市发电端各类能源比例关系及其变化情况(能源结构指数越大,代表城市能源结构越低碳),重点关注城市的火力发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及其变化情况。
能源结构指数表现较好的城市为昆明、青岛、沈阳、宁波、深圳、扬州、南通、温州、重庆和佛山。其中,昆明以较大的优势位列首位。昆明不仅火电占比低于30%,在30城中最低,其风能发电占比也达到了10%以上,在30城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沈阳和青岛。广州、无锡、唐山、武汉和长沙在该指标上表现不佳。
火力发电占比反映城市年度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其中,昆明火力发电占比最低,仅占发电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是深圳、大连、福州、厦门、重庆、泉州、温州和宁波。需要重视的是,在样本城市中,仍然有11个城市火力发电占比超过90%。
报告以风能和光伏发电占比衡量城市清洁能源推进情况。样本城市中,沈阳、长春、青岛、南通和昆明的风电占比均超过10%,风电稳步推进。受地域和占地面积等因素影响,样本城市中的光伏发电占比明显低于风电。佛山光伏发电占比最高,达到近5%,西安、宁波、天津、扬州和东莞等城市光伏发电占比也较高。
从纵向来看,9个城市的风电占比较2019年有所提升,光伏发电占比较2019年有所提升的城市则有13个。其中,青岛风电占比提升最大,较2019年提升超过3%,其次为沈阳和南通。光伏发电占比提升最大的城市是佛山,其次为扬州、宁波和青岛。
能源消费指数西安表现最佳,唐山需改进
能源消费是指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主要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化进程等。城市能源消费指数重点关注城市能耗、电耗在数量与结构方面的差异。
能源消费指数方面表现优异的城市有西安、深圳、武汉、北京、昆明、杭州、长沙、青岛、厦门、广州等。
单位GDP能耗,即能耗强度,主要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体现了地区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深圳单位GDP能耗指数最低,其次是长沙、北京和杭州。唐山由于能源消费总量高且经济总量低,单位GDP能耗指数最高,是深圳的两倍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工业发展受到阶段性冲击,在30个样本城市中,约1/2的城市能耗总量出现下降,约2/3的城市能耗强度、人均能耗都出现下降,其中徐州、青岛、沈阳、武汉、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降幅相对较大。
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不断提升,节约用电在节能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单位GDP电耗,即电耗强度,是反映电力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北京电耗强度最低,其次是长沙、深圳、武汉、青岛、长春等城市,唐山、东莞、苏州、宁波、天津的电力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除大连、泉州、沈阳、东莞、佛山外,其余25个城市的电力能源利用效率较2019年均有所提升,2/3以上的城市人均电耗出现下降。
深圳发展质量指数最佳,一线城市均在前五名
发展质量涉及经济发展质量、绿色发展质量等方面。其中,经济发展质量主要衡量城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等绿色发展质量主要衡量城市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固废处理水平以及城市碳汇水平等。
发展质量指数方面表现优异的城市有深圳、北京、上海、福州、广州、南京、泉州、苏州、厦门、杭州。
人均GDP方面,2020年无锡最高,约为16.58万元,其次是北京、南京、苏州、深圳、上海,均超过15.5万元。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近半数城市的人均GDP实现正向增长,其中唐山、西安增速均超过5%。
城镇化率方面,深圳达到100%,佛山、东莞超过90%,厦门、上海、北京、南京、广州超过85%,西安、唐山、长春、徐州等城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广东的城镇化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主要衡量城市中乔、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建成区的比例。报告数据显示,北京、佛山、广州、厦门、福州、大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超过了45%,上海、天津、温州不到40%。
城市碳汇指标属于城市绿色发展质量的一部分,包括单位面积碳汇量、人均碳汇量。泉州“十三五”单位面积碳汇总量居首位,排名前10的城市还有厦门、昆明、福州、广州、深圳、温州、宁波、重庆、杭州。青岛“十三五”单位面积碳汇量增长排第一,排名前10的城市还有济南、大连、泉州、徐州、厦门、长春、福州、苏州、温州。昆明“十三五”人均碳汇量最高,排名前10的城市还包括大连、重庆、福州、温州、泉州、长春、宁波、杭州、唐山。
报告还将深圳、北京、青岛、武汉、西安、杭州、昆明、厦门和长沙9个城市作为重点样本城市进行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提供了部分国际低碳城市的发展经验。最后,报告针对性地为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建议,探讨迈向净零碳城市需要做出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