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H院长对话第2期|数字医疗健康,穿越周期的新增量

2022年06月30日 09:3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武瑛港
医院是否愿意买单,取决于数字医疗能否转化为收费项目。

编者按:《21H院长对话》是由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的以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与企业高管、资本/基金负责人、业界专家等以主题性探讨形式的圆桌对话栏目。关注数字健康、生物经济等方向,涉及AI应用、基因治疗、营养、罕见病、癌症及其相关药物、器械等领域,探讨创新药械研发、出海、商业化以及市场并购机遇、行业新增量等相关话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武瑛港 北京报道  “不论是国际形势的变化,还是国内的医保支付体系改革、院内管理改革以及疫情冲击,都对国内整个医疗健康体系产生了明显影响,产业的旧链条正在被打破,医疗健康产业需要寻找新增量,而数字医疗是能够为整个产业带来增量的最核心因素。”近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举办的第二期《21H院长对话》中,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指出。

杨瑞荣进一步表示,之前医疗健康领域多从消费升级的角度,即治疗更多人和更多疾病方面寻求增量,增量都是来自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只要有产品推出满足需求即可,但是目前医疗产业受到冲击,开发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投资产出比大幅下降,当下数字化是带来新增量的新势能。

据了解,国内数字医疗正在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7700多家公立医院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近3亿,越来越多的患者感受到了就医的便利。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医疗行业也正面临“谁来买单”“如何买单”等问题。在此次《21H院长对话》嘉宾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占伊扬看来,医疗机构是否愿意买单,取决于数字医疗能否转化为收费项目,而医院具体如何收费,背后涉及到对数字医疗的整体认知问题——要让老百姓了解数字医疗,也要让医生、医院管理者、医保局等专业人士知道数字医疗的重要作用,才能支持数字医疗的发展。

另一对话嘉宾数坤科技创始人、CEO马春娥也表示,技术创新只有实现真正的闭环才能持续发展,但目前社会对数字医疗产品缺少认知。对于数字医疗的发展,建议放开应用场景,而且要有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把数字医疗作为独立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支付,另外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切实证明数字医疗对医院、患者和医保的重要意义。

数字医疗的新增量

据相关梳理,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数字医疗产业迅速崛起,世界范围内疾病和传统医疗费用的增加,也为数字医疗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远程会议、5G、人工智能等相关数字医疗手段帮助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那么面对未来的发展,数字医疗的新增量又在哪些方面呢?

在《21H院长对话》中,杨瑞荣分析称,数字医疗的增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场景的变化,包括从院内到院外、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医疗服务也正在从集中式转变为分散式;第二、第三分别是供应侧的改革和效率的提升,供应侧的支付改革非常明显,其中惠民保对整个医疗产业带来了明显增量和效率提升,一批医疗数字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也提高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占伊扬进一步表示,在医疗健康领域面临改革的新背景下,数字医疗的新增量体现在健康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

 “前”是预防阶段,虽然从商业上看起来似乎无利可图,但是我国疾病预防中心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显示,在疾病预防方面投入1元,就可以产生8元的健康效益,所以每个国家或早或迟都需要为疾病预防买单。占伊扬表示,希望资本方和技术方能在健康前端多下功夫,虽然商业利益好像不在眼前,但很可能就在下一个路口。

对于之后的诊疗阶段,占伊扬指出:“心电图的判读、医疗影像的判读、胸痛病人的救治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或者AI手段提升效率。另外在医院庞大的门诊量中,其实有很多患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咨询后,在本地医院进行早期检查,还有很多老年患者行动不便,也可以通过线上数字医疗的方式提高就医效率。”

除了院内的诊疗,院外健康管理同样重要,杨瑞荣表示,从院内拓展到院外,是数字医疗趋势明确的新增量。“例如术后和康复,从医院角度来讲,患者诊疗或手术出院,就代表院内生命周期结束,但是患者很大一部分需求是在院外,尚未得到满足,医院以前无法完成术后的院外康复和健康管理,而现在随着数字医疗不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患者有需求、医院有动力、相应技术手段也已成熟,那么就有望实现对患者的院外管理。所以院外管理和术后康复也是数字医疗带来新增量的重要环节。”

杨瑞荣进一步表示,还有很多老年病等慢性病患者,更加需要院外的持续关注和管理,但是他们的院外健康数据是缺失的,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支持,那么诊疗就会存在缺陷。“目前大趋势就是从院内往院外发展,从技术层面看,已经可以实现居家健康检测,可穿戴设备对健康数据的跟踪也变成了现实,如果对重要或次重要的生命体征的数据有足够连续和充足的分析,那么将为院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因此不论预防、治疗还是康复,不论院内还是院外,数字医疗都有望带来新增量,但是具体来看,数字医疗将如何带来新增量?

在马春娥看来,数字医疗其实属于医工结合——将大数据、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医疗场景结合。数字技术的创新非常活跃,比如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所以其实不缺少技术创新,关键是如何完成技术创新的转化,如何让这些技术帮到医生、帮到患者,最终还是要从医生和患者的刚需切入,不能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对于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数字医疗可以完成流程的创新,提高诊疗效率。其中在脑卒中场景,患者发病后要做CT平扫、头颈CTA和脑灌注诊断等,完成整个诊断过程约一个小时,但是病人根本等不了,现在将诊断流程与人工智能结合,理想情况下,我们几乎能够把整个流程时间缩短到10分钟左右,即使在普通的医院,也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这对患者是巨大的获益,因为早抢救一分钟,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可能就会好很多。另外在心血管诊疗、肺结节筛查方面,数字医疗都可以起到提高效率或防漏诊的作用。” 马春娥举例称。

马春娥进一步指出,只有对临床需求理解得越来越深,技术创新才能有支点和结合点,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但是还要加大与医疗机构和专家的互动与沟通,才能研发出真正能够帮到医生的数字医疗产品。

如何让支付方愿意买单?

谁来为数字医疗买单、如何完成技术创新、支付的闭环,一直是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杨瑞荣表示,从医保支付角度来看,院内支付主要通过医保覆盖,但是医保旨在保基本,很难从现有医保基金中拿出更多费用支付数字医疗;从个人付费来讲,很多患者本身的诊疗负担已经比较重,而且个人付费的效率不高;所以将来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支付方式可能是商业化的医疗保险。

 “在美国或者欧洲,都是首先由商业保险公司或者大型药企来支持大部分数字医疗或数字疗法公司的成长,其实美国和欧洲的这些保险公司在降低发病率、改善用户的生活水平方面有非常多数据,在此基础上,他们知道数字医疗方法能促进健康生活,与减少用户发病率有非常强的关联,所以愿意花钱去收购健康管理公司。”杨瑞荣指出。

杨瑞荣进一步表示,中国也有商业保险企业开始切入健康管理领域,但是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平台只服务于单一保险公司,而独立的数字医疗平台能够为所有保险公司提供中立的健康管理等服务,存在巨大的机会,同时解决了支付问题,是医保和自费之外最有发展潜力的路径。

从事医院医保管理已经20多年的占伊扬表认为,医院是否愿意买单,取决于数字医疗能否转化为收费项目——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正在出现,但问题是医院购买以后,如果不能作为收费服务,那么对医院来说也不能形成闭环。

占伊扬指出,医院具体如何收费,背后涉及到对数字医疗的整体认知问题,第一要让老百姓知道数字医疗,认识到看病不只是打针、吃药,数字医疗也有重要作用,社会氛围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是专业人士要懂,不只是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医保局、卫健委等也要了解,这样才能共同支持数字医疗的发展。

 “要让医保相信,数字医疗能在健康领域节省更多支出,因为预防、康复都需要付费,如果不对这些环节付费,就会发展为新的医疗需求,进一步增加患者和医保的负担。这就需要拿出证据,通过卫生经济学方面的评估,拿出严肃的数据来证明用数字医疗在健康方面的价值,那么医保和患者才会愿意买单。” 占伊扬说道。

马春娥也表示,技术创新只有实现真正的闭环才能持续发展,但目前社会对数字医疗产品缺少认知,“现在有几千家医疗机构在使用我们的数字医疗产品,对医生有一定的价值传递,但过去的重点在于科室,在于让产品在诊疗流程里发挥作用以及不断打磨产品准确性,未来还需要与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有更多的沟通。”

马春娥进一步指出,对于数字医疗的发展,建议放开应用场景,以及要有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把数字医疗作为独立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支付。

 “另外我们也在对已获批上市的数字医疗产品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因为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证明数字医疗除了有利于医院学科建设,也能帮助各方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将病人的获益量化、将医院的收益量化,从国家医保的角度,如何量化国家医保在数字医疗方面的投入与产出,这些都是后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马春娥指出。

杨瑞荣也表示,数字医疗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有长时间的前期投入,而且还要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数字医疗真正能够为患者创造价值,才能说服医保付费,可以通过循证医学的方式证明数字医疗有效性,让数字医疗成为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列的产品。

 “如果数字医疗只是一个概念,不能创造价值,那可能就是巨大的泡沫,如果数字医疗能够切实创造价值,实现患者受益——患者能直接感到受益,或通过提高医院和医生的效率间接让患者受益——买单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要是没有创造价值却要让别人付费,这是不可能的。” 杨瑞荣坚定地认为,数字医疗的价值一定不缺买单方。

 

策划:于晓娜 朱萍

统筹执行:朱萍

编辑:徐旭

视频支持:卢森

出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商务合作联系:韩女士 131229902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