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这十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自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为国家七大战略以来,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四个优先”政策,组建了专职的行权办事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尤其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力度。目前,虽然各地的乡村振兴事业都如火如荼,但也面临着一个挑战——乡村资源要素普遍不够充裕。而从很大程度上讲,乡村全面振兴则必须依靠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聚合。
如今,只有把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全力打破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障碍,尽快将资源要素持续向城市净流入的基本格局转变为资源要素持续向乡村净流入的新型格局,促进并促成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和集聚,才能更好地解决乡村振兴中正在面临的资源要素不足问题,进而铺起乡村振兴“快车道”。
从实际需要来看,乡村振兴需要的资源要素主要是土地、人才、资本、科技、信息等。其中,土地是乡村振兴的依托,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实体,科技和信息是乡村振兴的载体。要针对上述症结,在较短的时间内搭建好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桥梁,就要充分认知到资源要素“下乡”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途,要实现资源要素向乡村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为持续的有效流动,就要通过体制理顺增大流量,通过制度供给矫正市场,通过情感宣教拉近距离,通过事业发展培养和建好队伍,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调节。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可以考虑进一步明确界定乡村振兴中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喜人格局;全面界定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资源要素支持基数,确保各种资源要素增加有效供给;严肃考核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乡村振兴支持绩效,切实调动他们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些公共营销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比如:精准制定土地和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政策,让靠地为生的农民能够依地生财、依地增收、依地致富;分级建立数量可观的“乡村振兴基金”,保障乡村振兴有充足的“活水源”;具体规定乡村振兴中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增长比例,保障乡村振兴中财政资金能够充分发挥出示范和引导作用;鼓励和鞭策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乡村金融产品,为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务;实施“城乡对接帮振工程”,鼓励城市通过政策支持、信息提供、平台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对广大乡村提供帮助和支持;完善领导机制、财政奖补引导机制、资金技术服务机制、示范机制和考评机制,搭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平台。
第三,情感促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比如:动员当代大学生、退休职工等牢记乡音乡愁,返回家乡就业创业;动员社会各界向“衣食父母”伸出援手,为乡村振兴贡献爱心;推动市民拥抱农民、融入乡村,与农民“结对联亲”;鼓励市民到乡村观光游览、包种果蔬、包养畜禽,打通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通道;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工作、生活、文化、服务环境,吸引社会精英返乡振兴乡村;实施“归雁工程”,让那些具有故土情结、家乡情怀且已经实现“五子登科(换新了脑子、创出了路子、挣到了票子、创出了牌子、活出了样子)”的农民工“愿回来、留得住、干得好”,如果进而演变成新型“五子登科”(村组搭台子、村民出房子、市民凑份子、公司找路子、搭伙挣票子)发展模式,那就更理想了。
第四,事业引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比如:通过规划引领、机制创新、制度供给、环境改善、内生动力激励等,委托高等院校定额分配或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和乡村社区干部;通过拓展基层发展空间、健全岗位体系和薪酬体系、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为造就干事创业的乡村振兴队伍奠定发展路径;对那些确有公心干劲、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下乡”农民工,可根据其意愿发展入党乃至安排进村两委班子;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已经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下乡”科技人员,可根据其科技贡献走绿色通道晋升职称和给予物资现金奖励;对爱心浓厚、已经帮助乡村解了某个方面燃眉之急的“下乡”市民,可授予其“名誉村民”“爱心使者”等荣誉称号,并据实给予利润分红。
第五,回报拉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比如:通过明确投资重点领域、构建支持政策体系、搭建投资对接服务平台、提高组织保障水平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发展乡村生活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循环产业和农业科技装备业之中;凡是城市大中型工商企业或城市闲散资金向“三农”投资,只要不离农不坑农,都应该大力宣传,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龙头企业,保护其能够在持续得到较好经济回报的良性循环中,带领广大农民走好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二级教授、博导,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