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周报(第57期)|国务院出台一揽子稳经济接续政策,重庆构建招投标领域直接监管格局

2022年09月05日 18: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子健,李鹏
8月2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8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确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

时政要闻

  • 国务院:加大“放管服”改革,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8月2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指出,“放管服”改革实际是放开搞活、促进公平竞争,给群众经商办企业更多自由和便利。“放管服”改革重在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既符合目标又好于预期的是目前市场主体1.6亿多户、比十年前增加近2倍,其中个体工商户1亿多户。众多大中小市场主体融通发展,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财政收入增加近一倍,承载了就业创业基本盘。退税减税降费也涵养了税源,新办市场主体近些年累计缴税远高于同期减税。政府刀刃向内删繁除弊,重点放开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守住安全底线。简政不减责,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对垄断,维护公平竞争。建设法治政府,政府的权力边界就是法律法规,维护市场主体和群众合法权益,保护合法产权。优化和再造政务服务,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不求人少跑腿。“放管服”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会议强调,二季度经济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当前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任务繁重。要针对新挑战果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及时快速、有力有效。同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要把这些政策落到位,不懈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国常会:抓住经济恢复紧要关口 出台一揽子稳经济接续政策

8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确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

会议指出,国家当前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至关重要。近日国务院向主要经济省份派出工作组,围绕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现场解决了一批难点堵点问题。要继续争分夺秒抓落实,用“放管服”改革办法再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发挥效能,细化实化接续政策、9月上旬实施细则应出尽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在用好新增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对符合条件成熟项目满足资金需求,避免出现项目等资金情况;将上半年开工项目新增纳入支持范围,对之前符合条件但因额度限制未投放项目自动纳入支持,以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也为制造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提供市场需求。

二是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领域,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纳入,并尽可能吸引民间投资。

三是尽快出台支持制造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

四是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这也有利于扩大信贷有效需求。有关部门要完善对银行的考核,银行要完善内部考评和尽职免责规定,形成激励机制。

五是对重点项目继续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办理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要素保障。地方政府可根据职责权限对用地、环评等办理作出承诺,项目落地后按规定补办手续。

六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

七是国务院再派一批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赴若干省份推动政策落实。适时核查回访,重点核查项目建设三季度实物工作量完成、完善手续等情况。

八是各地也要建立督导和服务工作机制。重点项目建设要按照有回报、保证资金不挪用和工程质量的原则,不失时机推进。

会议指出,改革是政策工具箱中极重要工具,要坚持以改革激活力,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深入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严格划定权力边界,严肃查处乱罚款、收过头税费等行为。推行工业生产同类型产品一次许可。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竞争。健全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搜集、处理机制。

地方行动

  • 北京:修改《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条款巩固改革成果

8月29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作出决定,修改《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经公布施行。此次对《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9个条款进行了完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营商环境改革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的新要求,对照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和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和规定,对现行法规内容予以完善。例如,根据2022年3月1日实施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了市场主体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经营范围规范目录自主选择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申报经营范围。根据2021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要求,规定了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

二是提升北京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协同性。根据北京市实际,同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推行不动产登记与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服务事项变更联动办理。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多场景记载不动产单元代码,并实现一码关联,为开展共享查询追溯提供便利的规定,保障不动产权属清晰,尽可能减少纠纷。

三是巩固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成果。近年来,北京市创新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机制,持续推进建设工程领域改革。为固化这些改革成果,将相关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例如,新增了北京市依据国务院授权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或者缩小审查范围,探索构建以“风险+信用”为基础、“分级分类+协同”为关键、“科技+共治”为驱动的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等规定。

  • 河南:推19项“放管服”改革举措 2025年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进全国前10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清廉河南建设实施“放管服”增效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进入全国前10名。

《方案》提出,2022年,构建形成省级统筹、分级负责、事项统一、权责清晰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体系,省级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政务服务中心,投资建设等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明确到2025年,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同要素管理、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清廉政府提质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方案》推出了四个方面19项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

在简政放权方面,《方案》提出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深化县域经济“三项改革”。

在创新监管方式方面,《方案》提出要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互联网+监管”,严格重点领域监管,深化信用监管。

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方案》提出要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深化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推进企业开办极简办理,全面推行“免证可办”,深化“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全面推行“有诉即办”。

在营造良好生态方面,《方案》提出要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提供优质高效司法服务,强化营商环境评价。

典型案例

  • 重庆: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构建招标投标领域直接监管格局

近日,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获悉,为解决过去招投标领域监管职能分散、监管标准不一等问题,重庆统一监管体制、制度规则、平台交易、信息管理和服务标准,创新构建直接监管格局,推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18年10月,重庆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发展改革、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11个部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执法职责等进行整合,组建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组建后,该局对市级审批、核准、备案的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实施直接监管;对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进行集中统一监管。

2019年11月,重庆市印发《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的意见(试行)》,包括1个总体意见、4个监督管理办法和9个配套制度规则,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1+4+9”政策体系。

重庆市还将原有的5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整合,成立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品类达30多个。此外,重庆市还建立了“标准化+公共资源交易”四大体系共122项标准,交易服务事项标准达到全覆盖。

为遏制围标串标等行为,重庆市统一推行科学评标方法,结合《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当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技术特别复杂或者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可以采用综合评估法。针对恶意弃标、低价中标高价结算、偷工减料劣质工程等常见问题,重庆制定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变更管理等配套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在推行全流程电子化方面,重庆市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已经建成,标准统一、终端覆盖全市。针对招投标的“电子身份证”CA证书,重庆打造CA证书共享互认平台,积极引入手机CA证书,实现了一套CA全市通用,并推动实现成渝地区跨区域互认。为方便市场主体参与招投标,重庆还在国家部委颁发的标准文本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形成标准化的招标文件,并将其植入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解决了以往招标文件“五花八门”的问题。

2021年1月,全国首个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的省级招标投标信用平台——重庆市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信用平台上线。该平台与“信用中国(重庆)”互联互通,打破信用信息壁垒,对招标投标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管理。此外,重庆还密切部门间协作,开展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综合运用行政执法、审计、公安等监督力量,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全市形成监管执法“一盘棋”强大合力。

  • 广州:整合电力交通等行业数据,形成超36万家企业信用画像

自2020年以来,广州积极推广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信易贷”模式,通过信用赋能,将金融“活水”引入企业,探索出了一条“信用+科技+普惠金融”的应用之路。截至2022年7月,超过36万家企业已在广州“信易贷”平台注册。

广州“信易贷”平台功能的实现,得益于涉企信用信息“基座”的搭建。平台对接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主动加强与特色行业数据部门的合作,将电力、交通、通讯、工业互联网等行业数据纳入其中。

在信息主体授权前提下,平台可以查询相关涉企数据,并深度挖掘数据信用价值,形成企业“信用画像”,成为金融机构评估决策的依据,并为融资审核提供参照。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将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融资贷款。

针对中小微企业与常规金融产品匹配度低等问题,在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协调指导下,广州“信易贷”平台挖掘信用数据价值,持续开发专属信用金融产品,目前已在专业市场、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等领域落地。注册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申请相应的特色金融产品。例如,为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开发上线“抗疫专区”,上架信用产品18款,最低可达年化利率2.5%,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开设“专精特新”金融专区,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特色化、精细化的融资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增强成长性和竞争力。

目前,广州“信易贷”平台正在会同金融机构探索互认“数据查询授权书”,企业通过平台“一键申请”“一次授权”,即可在线上完成整个信用融资的流程办理,从而实现平台注册企业申请贷款、服务处理的全流程在线闭环操作。同时,广州市积极推出“政银担”合作新模式。由广州“信易贷”平台联合相关银行及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通过平台申请融资的企业用户提供20亿元“信易善贷”专属金融服务合作额度,推动实现“见贷即保、事后备案、批量担保”,从而缩短审核流程,提升企业融资的效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