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62)期丨有色、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近期将发布;第三批风光电基地项目正在谋划;财政部:多元化投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022年09月08日 13: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李明明

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工信部:近期将发布有色、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国家能源局李创军:第三批风光电基地项目正在谋划;财政部:多元化投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健全绿色采购标准;解振华:绿色低碳转型会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工信部:近期将发布有色、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日举行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介绍,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对原材料工业进行了总体部署。同时,牵头制定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拟于近期发布实施;配合制定了石化化工、钢铁行业碳达峰方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以有色金属、建材行业为代表的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行业备受市场所关注,亟需产业低碳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国家能源局李创军:第三批风光电基地项目正在谋划

近日,在第二届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由重大基地支撑发展。把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大型风光电基地的开发建设作为“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以沙漠、戈壁、荒漠为基地作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目前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装机规模大概1亿千瓦(9705万千瓦),第一批基地现在已经全部开工建设,第二批的基地项目清单已经印发,正在抓紧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目前正在组织谋划第三批基地项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目前,我国有多个新能源大基地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其中第三批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正在谋划。未来,消纳、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为经济增长和“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力。

3、解振华:绿色低碳转型会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

9月2日,“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召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论坛上表示,应该看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业态,会迎来巨大的绿色发展机遇,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据有关机构估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投资1000多万亿美元,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13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为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行业付诸行动,这对从事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保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低碳转型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

4、生态环境部李高:坚持从五个方面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

9月1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发表题为《紧密围绕“双碳”目标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文章称,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应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积累经验,推动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李高提出,做好气候投融资试点,需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即坚持目标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突出重点、坚持协同推进;三个统一,即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任务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统一、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的统一;一个观念,即全局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气候投融资成为新的赛道,通过金融手段以及合适的市场机制,有望吸引更多投资者,给整个市场提供流动性。做好气候投融资试点,有助于在试点当地对研究减排的现有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帮助这些试点更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5、中国组织召开COP15重要议题政策谈判交流会

8月30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共同主持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重要谈判议题政策交流会。中国代表团团长、COP15主席国代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并致辞。中方呼吁有关各方充分展现灵活性,延续COP15第一阶段推进势头,兑现《昆明宣言》承诺,为COP15第二阶段成功举办提供动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COP15主席国,中方始终不遗余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协调各方立场,努力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6、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9月1日,2022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协同推进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业务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总体工作布局逐步构建,综合治理成效日益显现,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督察执法和应急响应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7、国家能源局向海平:积极稳妥有序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9月3日,在2022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暨首届能源产业创新博览会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能源行业要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有序地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转型发展,科学把握降碳节奏,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安全降碳。同时,还要做优做强能源产业,加速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助力我国能源科技实现从跟跑为主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丰富能源产业的品种和来源,提升能源服务的品质和内涵,使得全社会对于能源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感更有保障,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加饱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和低碳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要注意统筹能源安全和转型发展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安全性。

8、湖南“十四五”单位GDP能耗要降14%

近日,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13.04万吨、0.89万吨、5.04万吨、2.38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湖南进一步优化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在能耗双控方面做出了重大变革,不再下达总量控制目标,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等。

9、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工商界要把握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机遇

9月3日,在服贸会的2022中国碳中和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可持续市场倡议”中国理事会于不久前正式成立,将成为中国工商界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合作平台。工商界在参与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希望中国工商界展现责任担当,加强互利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工商界在参与全球气候与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开辟绿色低碳未来的先行者,是助力能源转型升级的实践者,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工商界要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势,在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中展现责任担当。

10、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8月29日, 中国石化宣布,国内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这也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国内CCUS产业开始进入技术示范中后段——成熟的商业化运营。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化实现了该项目碳捕集环节全部设备的国产化,并在碳利用与封存环节拥有部分核心技术。中国石化表示,虽然国内CCUS技术正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与国际整体发展水平相当,但是部分关键技术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不同地区的陆上封存潜力差异较大,面临诸多挑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四五”时期,中国石化将加大建设力度实现CCUS产业化发展,成熟的商业化运营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潜力巨大,而且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能力。发展CCUS可以较大幅度提高低品位资源开发利用率,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11、全国碳市场量价趋势走弱

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31,468吨,总成交额7,690,478.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1,468吨,周成交额85,478.00元,最高成交价58.5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周五收盘价为58.00元/吨,较前一个周五下跌0.85%。大宗协议交易周成交量130,000吨,周成交额7,605,000.00元。截至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5,147,327吨,累计成交额8,558,754,874.58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碳市场量价略有走弱趋势,其中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大幅减少,不过有大宗协议交易支撑,上周碳市场成交量没有出现较大波动。碳价仍存在60元/吨以下,并略有下降。

二、绿色金融周报

1、财政部:多元化投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健全绿色采购标准

8月30日,财政部发布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提出,下半年,研究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做好财政保障工作。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推动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健全绿色采购标准,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的比例达85%以上,指导绍兴等六个试点城市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应用推广试点工作,目前纳入试点的工程项目金额约1000亿元。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促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能源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于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考虑,技术创新往往是产业发展的主推手。财税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技术变革推动清洁能源革命,鼓励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并制定绿色采购标准,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为各方投资机遇形成有力铺垫和支持。

2、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等六部门发布《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将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积累“重庆经验”。

根据《方案》,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主要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努力,在重庆市基本建立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运行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围绕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数字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在具体的任务部署上,《方案》特别提出“培育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依法依规深化跨省市排污权、水权、林权等环境权益和资产交易,探索建立环境效益和生态价值市场化交易机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扩容是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效斐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验区范围,不仅将继续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还将持续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水平。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在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重庆绿色转型、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上海发文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

8月29日,为加快共建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落实平台建设和运维各项任务,上海生态环境局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探索生态治理新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生态治理市场化平台,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 服务平台围绕打破市场壁垒、搭建供需桥梁、加强引导监督,探索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市场要素自由流通、市场良性催化、政府搭台—协会支撑—行业自律规范等市场化路径,率先探索在示范区先行先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长三角协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生态系统共同保护,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和试点示范,为我国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路子做出良好示范、积累宝贵经验。该方案标志着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再上新台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长三角发展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4、 招商银行发行2022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券

9月1日,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022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券。该期债券是全国首单适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100亿元,债券期限为3年期,经簿记建档最终确定票面利率为2.40%。该期债券的募集资金将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该期绿色金融债券作为商业银行适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首秀”,发行及管理全面对标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各项要求。据招商银行有关人士介绍,《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相较于此前,规范了绿色金融债券在募集资金用途、存续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原则,进一步提升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半年招商银行绿色债券的投资规模超百亿元,在“双碳”目标下,上市银行加大了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不少上市银行在绿色债券、租赁、理财、消费等方面着力,在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绿色金融业务也成为上市银行发展的新引擎。

5、保尔森基金会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报告

8月31日,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金院)共同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报告。这是自2020年该研究课题启动以来连续第三年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系列报告。本报告梳理了过去一年里中国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实践案例,探讨了金融科技如何加速绿色金融发展,促进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支持中国低碳发展。

据悉,报告跟踪了2020年与2021年四个案例的最新进展,通过三个全新的案例展示了金融科技在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四个角度对金融科技如何更好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金融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助力构建绿色金融标准化。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金融技术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海外证券监管ESG信息披露趋势》报告

8月30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联合银华基金共同主办了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1世纪卓越董事会系列活动第二期暨21财经APP“ESG频道”上线仪式,会议中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银华基金联合对外正式发布了《海外证券监管ESG信息披露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诠释欧、美ESG监管路线的异同研究,其中包括欧盟与美国在ESG监管方面的发展路径,与主要关注点;二是探讨ESG监管及在地区的差异性监管之下,资管行业的格局将发生何种变化;三是对目前全球合作的总结,同时展望向前一步的合作前景。报告呼吁,若要在全球范围内做好ESG监管与投资,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在就拟定、遵循ESG框架,以保持领先地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国际多种ESG披露框架多以西方发展程度较高的资本市场为环境,为不同国家和地区ESG信息披露指引的特质性发展提供了思路,在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形下,我国企业ESG报告的议题披露并未统一标准,存在重要议题缺乏定性或定量披露,缺乏统一框架和标准而造成的选择性披露情况等,该报告发布为国内形成前瞻性的ESG信息披露框架提供重要借鉴。

7、阿里巴巴发布2022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

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发布《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以下简称“ESG报告”),涵盖“修复绿色星球”“支持员工发展”“服务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包容和韧性”“推动人人参与的公益”和“构建信任”七个方向。

在环境领域,阿里巴巴的关注点从减碳扩展到绿水青山;在公益方面,2022财年阿里巴巴“新100计划”共支持49家公益组织共计85个优秀项目,员工自发建立的技术志愿服务平台“码上公益”;在治理层面,阿里巴巴建立三层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将ESG嵌入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集团及各业务单元,为践行ESG行动提供了长期组织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阿里巴巴此次发布的ESG报告,既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又包含助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有中国内涵的议题。财报展现业务健康度,ESG报告展现企业价值感,报告展现出ESG行动本土化进程在加速,呈现出与国内重大议题紧密结合的趋势,让ESG的发展衍生出新的中国内涵。

撰稿:李德尚玉、李明明(实习生 王彤烨 刘雨青)

统筹策划:李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