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宁吉喆:主要发达国家高通胀能否软着陆,仍有很大疑问

2022年09月24日 14: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志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宁吉喆9月24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表示,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要以确定性的举措对冲不确定性的因素。

宁吉喆认为,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中存在五大不确定性:一是疫情下全球经济走势存在不确定性。疫情何时结束仍存争论,世行、IMF等国际机构今年以来多次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二是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通胀存在不确定性。8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3%,核心CPI同比增长6.3%,高于市场预期。欧元区通胀率达9.1%,再创历史新高。英国通胀率虽小幅回落,前一个月超过10%,仍高达9.9%。“在过去几年美欧等国采取极度宽松政策、地缘政治冲突等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能否实现高通胀的软着陆,仍有很大疑问。人们更担心的是西方一些国家陷入滞胀。”宁吉喆表示。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跨境配置存在不确定性。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驱动生产要素跨国合理配置,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益。但近些年来,一些国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流行,对国际贸易人为设置门槛、障碍,甚至主张脱钩、断链,有的已经付出行动。

四是粮食、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从2020年-2022年7月,农产品、化肥、金属矿物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36倍、2.91倍、1.27倍,能源指数上涨更高达3.2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令许多国家陷入输入型通胀。虽然近两个月国际市场粮食、能源价格略也回调,但进一步涨价仍有很大的概率。

五是需求恢复和供给保障存在不确定性。疫情前,全球经济一度复苏的趋势被打断,绝大多数国家市场需求萎缩,劳动力供给也受到制约,经济断崖式下滑,现在疫情仍在持续,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相应带来企业减员、个人减收、开支缩减、需求螺旋式下滑。同时,多种因素造成劳动参与率下降、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研发投入减少,又产生供给侧冲击的影响。

同时,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不稳定因素:经济增长不稳定,就业、收入、消费也不稳定,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不平衡,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相当不稳定,市场预期不稳。

宁吉喆表示,面对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要以确定性的政策措施对冲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宁吉喆建议,要提振发展信心,引导市场预期。“要加大政策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宁吉喆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相互交织,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周期性问题,以及疫情阻碍增长的放大效应变成突出的矛盾。宏观政策应当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用财政货币政策来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

宁吉喆还表示,还要依靠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动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政府要实施逆周期调节,企业也应实行逆周期的投资经营,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在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下,使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此外,要面向经济转型,开拓增长领域。“当今时代,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能源蓬勃发展。这不仅是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当前增长的机遇所在,是寻求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的重要领域。”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