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人群逐年增加并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预计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人,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数达11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全部死因比率第一。
面对不断攀升的患病人群和严峻的防治形势,在疫情催化、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之下,包括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线上问诊平台、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服务商、药企等在内的各方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布局慢病管理生态圈。
在本次进博会上,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跨国药械企业也将目光聚焦在慢性疾病管理、医患教育等多方面,希望借力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创新药械产品加速落地,同时借力数字化患者管理模式,共同赋能线上诊疗及疾病管理生态,从而提升患者诊疗依从性,帮助患者实现更科学的慢病全周期管理。这也意味着,为慢病患者长期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提供新方法、新路径,切实解决临床痛点,助力行业蓬勃健康发展已然成为行业大趋势。
建设心衰特殊病因中国模式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也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共有3.3亿,心衰患者高达890万。而ATTR-CM作为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的浸润性心肌病,其症状与临床中常见的心衰症状非常相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霍勇教授在进博会上表示,心力衰竭被认为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近年来,我国心衰诊疗获得长足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他们受困于ATTR-CM等临床特异性不明显的特殊病因,多次辗转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苦不堪言。“建设心衰特殊病因的中国模式,探究心衰不同病因,针对性加以干预,同时,提升下级医院对ATTR-CM等心衰特殊病因的精准鉴别能力,打通‘筛-诊-治’全链路的闭环,进一步提升整体心衰诊治水平,很有必要。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高龄人群的心衰年发病率处于持续增长趋势。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主席、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强调:“在面对心衰患者时,要积极运用多学科协同、数字化工具辅助检查等手段,加强对于我国老年人心衰病因,尤其是ATTR-CM等心衰特殊病因的精准筛查,这对心衰患者的诊断、临床评估、用药策略、预后判断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辉瑞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在进博会上宣布启动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启“心衰特殊病因中国模式建设项目”,通过对中国心衰特殊病因的探索,展开对我国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诊疗现状的规律总结与思考,促进全面提升临床医生认知水平,助力心衰对因诊疗,推动以ATTR-CM为代表的心衰特殊病因的中国模式诊疗体系建设。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执行秘书长曾文明指出,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是中国心血管防治战线的前哨。此次和辉瑞并肩合作,合力建设心衰特殊病因中国模式建设的同时,也将提升我国心衰对因诊断精准度,为更多中国心衰特殊病因,尤其是ATTR-CM患者带来持续化、规范化的治疗获益。
为了加强落实包括ATTR-CM在内的心衰疾病的预防筛查、转诊直通等诊疗路径,提高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均质化,心衰特殊病因中国模式建设项目重点聚焦前端筛查环节,通过对因治疗提升心衰诊疗率,同时强化对患者后续诊治的系统性判断。
“我国心衰患病人数持续升高,且心衰患者的病因复杂,如何在前端精准识别心衰成因并采取对因治疗方案,是我国心衰诊疗如今面临的一大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周京敏教授表示,“ATTR-CM作为潜在心衰病因的一种,目前已有对因治疗方案,这是我国心衰患者的福音。在心衰患者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中,开展ATTR-CM针对性筛查,提高诊疗效率,不仅将提升ATTR-CM患者的精准治疗,也将对推动心衰特殊病因的中国模式建设将起到关键作用。”
推进心血管慢病管理体系建设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预计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人,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数达1100万人。
与此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全部死因比率第一,农村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为45.50%,城市心血管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为43.1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面对不断攀升的患病人群和严峻的防治形势,近日,在由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创领心未来-慢病管理生态圈论坛”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陆勇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沉重,需优化管理、构建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霍勇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导致公众对于疾病的重视度偏低,在规范诊疗和疾病管理上都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提高公众和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度,从而加强对心血管慢病管理的概念,是一项迫切且重要的任务。
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慢病综合防控已成为改善国民健康的重要任务。目前的健康科普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患者存在陷入误区的风险。为此,在本届进博会上,赛诺菲借力数字化技术,推出专业的心血管疾病科普视频号“立关爱”,聚焦提升公众对心血管疾病认知。
这也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医学科普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张毅教授认为,帮助大众和患者建立科学正确的心血管疾病认知,是打造心血管慢病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用公众更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和渠道,推动心血管疾病知识科普,提升社会整体的健康质量。
在疾病科普层面,除了需要提升患者自身的意识,也离不开患者家庭成员的关注和行动。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30-50岁的家庭主力在疾病诊疗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推动疾病良好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赛诺菲中国创新及核心事业部总经理刘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采访时表示,在老龄化的趋势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成为重要的杀手,是慢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较快,面对发病,公众的救治观念以及是否用最新的治疗手段距离理想还是有差距。如果我们有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理念,也许很多生命是可以有更好的获得治愈的机会。
“当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在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而家庭主力在接收健康知识的渠道上比较方便和容易,在家庭的决策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加强对家庭主力的慢性疾病科普教育,通过家庭主力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知识和理念,一方面,关爱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也关爱我们自己。”刘菁说。
提升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水平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患者基数大,使得疾病的“危险系数”不断增加,患病率逐年攀升。由于空气湿度减小、过敏原增多、早晚温差变大,秋冬季更是哮喘病的高发期和多发期,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引起哮喘发作。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在4.2%,全国约有4570万人,加上20岁以下的患病人群,总共约有6000万左右哮喘患者。在患病率高位运行的同时,哮喘控制率虽然比10年前有所上升但总体仍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仅为28.5%,超过70%的患者哮喘控制不佳,距离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提出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哮喘虽然无法根治,但是哮喘控制理想的患者,无哮喘症状且肺功能正常,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回归正常生活,长期规范化治疗在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2020版中国支气管哮喘指南》指出,通过规范的诊断及治疗,80%~90%哮喘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自1995年第一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纠正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来,抗炎就成了治疗哮喘的关键,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哮喘长期控制性治疗首选药物。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在进博会上表示,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相较刚工作时明显减少,除了得益于哮喘新药和装置更新迭代以外,患者本人及家属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态度也从抗拒到逐渐接受与认可。“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讲到用激素,别说患者不愿意用,我们医生也不愿用,害怕有副作用,当时的顾虑很大。事实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用量非常小,以微克为单位,长期使用不但不会有明显副反应,还能够有效降低发生严重急性加重的风险和控制症状。”
哮喘防治 “完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院内与院外、医生与患者两大场景和两大主体之间的协同。“哮喘全病程管理,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极为重要。”周新教授介绍,“第一,患者本人一定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知晓疾病的严重性,提升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起长期的疾病管理模式;第二,患者要知道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以及药物的储备知识;最后,要坚持规范化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生没提出停药就需坚持天天用药,万万不能减次或减量。高发季到来,哮喘患者注意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和装置、坚持治疗,尽量离过敏原,避免反复发作、急性加重的可能性。”
目前基层哮喘的诊疗水平与大城市医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大部分患者分布在基层,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务之急是明确建立起哮喘的诊断流程。对此,周新教授补充,一方面要提高肺功能仪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置率与使用率,另一方面还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普及度和可及性。
加速慢病产品创新落地
一直以来,推动慢病管理是药械企业布局的重点。随着药监部门的产品上市审评流程越来越快,不少创新产品从获批到上市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创新药械是慢病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不断推出推动创新产品落地才能真正改变慢病治疗格局。此外,规范疾病诊治流程,树立全疾病管理的理念也是当下关键。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目前我国糖尿病管理呈“三低”现状,即糖尿病知晓率为43.3%、治疗率为49%、控制率为49.4% ,“控糖之路”任重道远。与此同时,胰岛素治疗作为主要的糖尿病疗法之一,在我国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起始时机偏晚、起始剂量偏低、剂量调整不充分等现状。
2004年,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来得时®(甘精胰岛素U100)进入中国,即以安全为前提实现血糖达标,减少低血糖风险的发生。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上,超长效基础胰岛素来优时®(甘精胰岛素U300)与中国糖友见面,能平稳地实现血糖的“安全达标”。今年5月,我国首个胰岛素集采正式落地 ,来得时®与来优时®被成功纳入其中,大幅提高优质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波教授在进博会上表示:“我国糖尿病管理的列车从‘强化降糖’驶入‘安全达标’,离不开专家共识的指引、临床医生的探索、患者本身意识的持续提高,这是共同合力的结果。创新治疗方案,如同列车的推进器,加速推动了我国糖尿病诊疗规范化的进程,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好帮手,安全地控制好每一天的血糖,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今年,创新药物Soliqua(iGlarLixi,甘精胰岛素与利司那肽固定比例复方制剂)亮相进博会,将助力中国糖尿病管理迈入“优质达标”新时代。
除了加速糖尿病疾病领域的创新产品落地,今年,“硬核”脑卒中整体解决方案也亮相进博。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我国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作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脑卒中给无数家庭和医疗体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一旦发生卒中,特别是对于发病率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在6-16小时2内进行取栓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可见,脑卒中的救治就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在与脑卒中的斗争中赢得先机,强生医疗科技在本届展会中带来了覆盖从通路搭建到快速取栓的全流程脑卒中手术解决方案。其中,EmboTrap® III就是一款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提供的新选择。作为一款远端闭合双层网篮取栓支架,EmboTrap® III凭借独特的远端闭合结构、双层网篮开环式的设计以及清晰的支架可视性,可实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
除了支架取栓外,强生医疗科技还推出了另一款突破性创新产品——EmboVac®颅内血栓抽吸导管。与支架取栓的原理不同,它是通过将导管沿着血管送到血栓部位,再利用抽吸产生的负压来清除血栓。在血管内,EmboVac®就如同一台强效“吸尘器”,可快速移除脑血管中的血栓,恢复血流供应,还可与取栓支架联合使用,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掣肘,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都需要享有完整的治疗方案,而这个完整的治疗方案也需要让药械更好的组合同时,让患者更方便地进行疾病管理。眼下,包括药物公司、器械公司、数字化医疗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企业,正在通过加速创新产品落地,聚焦为患者真正提供整套的治疗方案,以此满足更多慢病患者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