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7日至12月10日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2月7日例行记者会上称,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将成为中阿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12月8日,在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
习近平称,新形势下,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传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继续高举不干涉内政旗帜,坚定支持对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继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扩大粮食、能源、投融资、医疗等领域务实合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继续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给变乱交织的地区注入更多稳定性,为和平与发展事业增添更多正能量。
习近平指出,中方将以这次访问为契机,同沙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始终不渝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倡导独立自主,携手反对外部干涉。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深化两国利益融通、民心相通。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内协作,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维护中东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首届中阿峰会举行
12月7日至12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恬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值此时机召开首次中阿峰会和中海峰会,可看作对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长期合作的总结提升。与以往的外长级会议不同,此次是中阿和中海首次举行领导人峰会。这体现出中国与其在政治互信上的不断深化以及政治合作的进一步升级。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2004年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以来,中阿多边合作一直是部长级别的会议。此次是历史上首次召开峰会,是中阿双方关系提质升级、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2016年之后,习近平再度访问沙特。受访专家均表示,这折射出沙特在中国展开与阿拉伯国家双边与多边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从中阿、中海峰会以及对沙特的国事访问同时进行这一安排来看,也体现出中国外交中双边与多边齐抓并重、相互促进的特点。
“百年变局之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提高了对方在全球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方在各自整体外交的作用。伴随中阿、中海峰会以及中国对沙特的访问顺利进行,预计中国与沙特的双边合作也将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合作以及中国与海合会的关系也将提质升级。”孙德刚称。
峰会预计取得哪些成果?
目前,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仍在进行。孙德刚预计,在此次峰会期间,中阿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新能源等方面可能会签订框架协议。如果签署相关协议,将是中国与地区组织签署的首份关于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文件,具有示范效应。
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为目标,秉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推动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目前,已有包括17个阿拉伯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包括12个阿拉伯国家在内的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此外,从以往合作成果和密切往来来看,受访专家均认为,峰会上可能会涉及如何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国家各自的发展规划进行更好的对接,预计会有新的合作备忘录。
2014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迄今,中国已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包括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苏丹麦洛维大坝、罗赛雷斯大坝加高、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等。
在孙德刚看来,伴随中阿关系战略性日益凸显,“1+2+3”合作内涵日益丰富,除能源和经贸领域外,中阿政治、安全、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也方兴未艾。
截至目前,中文已正式纳入沙特国民教育体系,共有9所大学设立中文相关专业。
对此,唐恬波指出,此次峰会期间,在人文交流领域预计会有新的合作倡议。她认为,国家之间要保持长久的良好合作,离不开相互了解,而促进彼此了解与达成共识离不开知晓彼此的语言文化与国情社情。人文领域的交流为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助于推动双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市场也十分关注峰会上关于“石油人民币”话题的相关进展。在孙德刚看来,推进中阿金融合作,将能源贸易改为人民币结算,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对扩大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特别是能源支付体系中的占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阿拉伯国家而言,此举也有益于实施大国平衡政策,在外交中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与国际能源话语权。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生导师潜旭明预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以及人民币油气期货产品不断完善,中国与阿跨境人民币支付不断扩大,“石油人民币”结算将日趋成熟。
中阿能源合作有望再上新台阶
当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外国投资国。2021年,中阿双边贸易额达3300多亿美元,较10年前增长1.5倍;双向直接投资存量达270亿美元,较10年前增长2.6倍。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双边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孙德刚指出,冷战结束初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国均是西方国家。伴随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能源、贸易合作日益紧密,中阿关系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战略性,“中阿+”合作新范式内涵不断丰富。在新的形势下,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提高,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能源、基础设施、粮食安全、新能源、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多点开花。
长期以来,能源合作是中阿合作的一大亮点。沙特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从供需来看,中沙以及中国与海湾地区在能源方面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唐恬波称,对于中国来说,拥有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平稳妥善推动能源转型十分重要。同时,中国的需求也为包括沙特在内的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而双方在政治、外交上的良好互动是彼此在能源、经济方面深化合作以及实现平等、互惠、互利关系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2月,中国企业获得阿联酋阿布扎比陆上石油区块12%特许经营权益。2018年3月,中国企业获得阿联酋阿布扎比海上石油区块所属两块油田各10%特许经营权益。
“2017年是中国首次在海湾地区实现石油股权方面的突破,未来,中阿在石油上游业务的投资、并购、勘探等领域预计仍有较大合作空间与潜力。” 唐恬波指出。
此外,中国在光伏、风电、太阳能等领域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海湾国家特别是沙特和阿联酋在氢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阿在新能源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今年11月,中国与卡塔尔签署一个长达27年的协议。根据协议,卡塔尔每年向中国出口400万吨液化天然气。考虑到以往协议签署情况以及能源转型方向,唐恬波预计,未来中阿能源合作将稳定推进,从石油进一步拓展至天然气,从能源角度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孙德刚也对记者称,能源合作是中阿合作的重点,但内涵不断丰富,未来中阿将继续深化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炼化、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合作。同时,高科技、绿色低碳等高质量、新发展理念也会拓展到传统能源合作领域。
在潜旭明看来,中阿新能源合作将提升双方在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