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刘黎霞 广州报道
12月9日上午,《202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在31个省份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广东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北京、江苏分列第2、3位,与上年保持一致;进入前10位的地区还有浙江、上海、山东、安徽、湖南、陕西、湖北。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已连续发布22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被视作全国各地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
自2017年跃居第一以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领跑全国。报告课题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太山在发布会上表示,广东保持了明显的领先优势,“企业创新”的优势指标最多。
《评价报告》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区域间差距略有缩小,但各领域分化明显,地区比拼式发展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要警惕创新极化带来的冲击。
创新能力提升也要警惕创新极化冲击
从31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变化来看,2022年排名上升的地区有14个,海南和青海分别上升7位和6位,转型动能效果明显;排名下降的地区有10个,东北地区创新转型依然面临挑战。
从排名前10的省份来看,浙江追赶速度加快,首次超越上海,排名第4位,上海排名第5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湖北近五年来排名首次出现下降。受益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排名得到显著提升,其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金额增长了24倍。
从领先地区增长来看,广东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提升速度相对放缓一些,江苏的差距相对平衡,浙江呈现持续追赶状态,北京、上海增速放缓。山东有明显提升,安徽稳步提升。
报告分析,创新能力在稳步提升,但地区差异依然存在,整体来看,南北地区差距依然较大,前10名地区,南部省市占7个;从几大城市群内部排名差距看,长三角一体化水平较高,三省一市均排名在前十;京津冀地区内部差异较大,北京一枝独秀,天津和河北相对落后;东北地区整体排名靠后。
“各地区创新优势、劣势也比较明显,比拼式发展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要警惕创新极化带来的冲击,中央提出的‘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如何推进?能否形成接续转换的创新中心还有待观察。”《评价报告》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说。
柳卸林分析,今年的报告还显示,区域间差距略有缩小,但各领域分化明显,得分差距(最大最小值之比)低于3.5;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的差距在拉大。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好的企业,好的企业才能塑造优秀环境,让企业落地生根、活下来、活得好仍然是重要任务,未来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培育优秀企业。
广东“企业创新”优势指标最多
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64.04,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北京(54.89)、江苏(50.78)分列第二和第三名,与去年保持一致。
从评价体系看,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分解为实力、效率、潜力三个层次,对应总量、均量和增速三类指标。其中,广东创新实力排名居首,效率位居第三,潜力排名第二,说明广东区域创新仍然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评价指标看,报告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广东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指标三大指标均排名第一,知识创造、知识获取指标位居第二,与去年保持一致。
报告对广东省基础指标进行分析,在优势指标方面,报告选取了16个代表性指标,这些指标分布在五个维度中,其中,“企业创新”的优势指标最多。在该指标方面,广东连续6年排名第一,领先优势扩大。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保持全国首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有着超过6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腾讯、华为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集聚创新人才、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家企业上榜2022年“世界500强”,涌现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2021年广东全省A股上市的92家企业中,超过九成是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环境”指标中,广东“创新环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和“高技术企业数”两个指标领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胡志坚在发布会上表示,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广东开放创新的生态不断强化。龚国平介绍,广东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区强化粤港澳合作,在横琴布局各类创新平台26家,支持前海开展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加快完善。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2022年新建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交流联系,与19个国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基础研究是支撑原始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超过10%的地区有8个,广东基础研究占比为5.86%,与去年相比有所提升。体现基础研究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两个一级指标中,广东均居第二位。这与广东近年来着力补强基础研究“短板”密切相关,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
虽然广东省整体排名全国首位,但个别基础指标依然有待于提升,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以及“创新绩效”指标方面,这与广东省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
如在知识创造方面,广东省“每十万研发人员平均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和“每十万研发人员平均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31位和30位。在创新环境方面,广东省“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人数”和“本地区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率”分别位列全国25位和27位。在创新绩效方面,广东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电耗总量”和“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位列全国第31位,30位和28位。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在企业创新方面没有劣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