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北京报道
时隔三年,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俗称“冬季达沃斯”)终于走出疫情的阴霾,即将按惯例于1月重返冰雪皑皑的瑞士小镇达沃斯。
与三年前相比,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令本已脆弱的全球体系变得摇摇欲坠。美国和欧洲面临几十年来创纪录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与此同时,地缘经济的分化不断加剧,金融行业的脆弱性日益明显,气候危机更是愈发难以控制。这些挑战都在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在前所未有的形势下,本届冬季达沃斯能否重拾往日的荣光,继续扮演世界级思想交流平台?面对严峻而迫切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政商领军者能否凝聚共识,提出创新而大胆的解决方案?中国又将在本届论坛上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哪些“中国方案”?针对这些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兼首席代表陈黎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据介绍,世界经济论坛将于1月16日至20日以线下的方式举行第53届年会,主题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本届年会将致力于通过推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塑造更美好的未来。预计将有13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位各界领袖与会,包括5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截至发稿前)。“从规模和影响力上看,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基本上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参会的各国政要数量创下了新的纪录。”陈黎明说。
陈黎明于2022年7月出任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在此之前,他自2015年初至2022年6月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加入IBM前,陈黎明于2008年至2015年担任BP中国区总裁及BP(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拥有在多个行业、多元文化环境中任职跨国公司的经验。
世界正面临关键转折点
《21世纪》:世界经济论坛在官网上称,“当今世界正面临关键的转折点。多重危机正在发生,我们需要勇于采取集体行动。”在您看来,当前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有哪些?在当今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世界经济论坛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黎明: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是多重的,既有全球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阶段性的,又有长期性的。其中一些是地缘政治方面的;一些是经济方面的,比如通胀和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还有一些是疫情、技术、供应链、能源、粮食等方面的;更有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世界经济论坛刚刚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冲突和地缘经济的矛盾已经引发了一系列深度的、互联的、全球性的风险,包括可能会在未来两年持续困扰世界的能源和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以及生活成本和偿债成本急剧上升等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危机正在破坏国际社会为了解决长期风险而展开的各项活动,增加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相关的风险。所有这些危机和挑战都具有紧迫性、严峻性、重要性,有的还具有长期性,都无法由某一个国家、机构或部门解决。这些危机需要多个国家乃至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应对之道。
世界经济论坛作为备受信赖的国际组织享有崇高的国际信誉度,为世界各国各界广泛接受。我们一贯秉持中立性和公正性,为世界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提供畅所欲言、思想碰撞、灵感激发的对话平台,以此来寻求上述这些挑战的应对之道。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论坛的作用可以说是尤为重要。
《21世纪》:今年达沃斯的主题为何被定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哪些主题将成为今年议程的重中之重?
陈黎明:第53届世界经济论坛将主题定为“在分裂世界中加强合作”,重点是强调“合作”。毋庸置疑,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冷战之后前所未有的分裂或碎片化之中。俄乌冲突并不局限于俄乌之间的问题,事件的背后不仅有很多的是非曲直,也有多方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该事件所导致的后果也必然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再比如,中美贸易争端所带来的影响也波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一些国家内部的矛盾也会派生出国际矛盾。无论是哪一类的矛盾或者争端,最终都还是需要坐到谈判桌上,通过对话加以解决,拳脚相加、枪炮对抗,都不能够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只能增加创伤。因此,这个世界需要对话、谈判与合作,以弥合各方的不同主张和关切。
今年的论坛有五大主题,涉及能源、气候和自然新体系框架下的能源与粮食危机;高通胀、投资、贸易和基础设施新体系下的低增长、高债务问题和解决之道;前沿科技、创新与韧性的新体系中的挑战与应对;对工作技能和关怀性体系中的社会脆弱性的关注;以及在多极世界中开展对话与合作,以应对当前的地缘政治风险。所以,此次论坛设立的话题覆盖面是相当广泛。
今年与会国际政要数量创下新纪录
《21世纪》:过去三年,一年一度的达沃斯论坛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得不多次改期,或是转到线上举办。今年,达沃斯终于正式回归以往的形式,1月在达沃斯小镇上以线下形式举办。从会议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您觉得今年的会议会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吗?
陈黎明:本届年会我们将汇集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位各界领袖,包括5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设立了超过320个场次以加快应对全球挑战的进展和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推进上述五大主题的讨论。来自7国集团、20国集团以及新兴经济体的58位政要将参加今年的年会,其中,中国也会派代表团参会。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基本上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不过,从防疫的角度来说,论坛会有一些举措以确保参会者的健康。因此,虽然注册非常踊跃,但我们还会适当控制规模。此次参会的各国政要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数量,这也表明,各国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开展对话。
《21世纪》: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达沃斯论坛一直致力于为推动公私合作和创新开展国际对话。但也一直有声音质疑达沃斯论坛是“富人俱乐部”。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之下,世界经济论坛将如何转型以适应新的现实?
陈黎明:毋庸讳言,世界经济论坛的确汇集了世界级的政要和商界领袖,正是他们应当也可以在全球性的话题上扮演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角色。论坛所讨论的话题无不涉及老百姓的民生的问题,哪怕是未来的科技,有朝一日也会影响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百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认为富人俱乐部的提法不是很妥当。
这个论坛也重视下一代人才的作用。全球青年领袖以及全球杰出青年这两个社区,为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的优秀青年提供了参加全球性讨论的机会,在中国举办的新领军者年会也是让新兴市场的企业家和创新者来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我们所关注的许多民生问题涉及生活成本、技能升级革命、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现实问题。我们也邀请到了一些主要社会组织和劳工组织的领导人,以代表脆弱性群体来参与解决方案的讨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说它是一个由全球重要商界领袖参与的论坛,但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
中国企业的参与度低于欧美日企业
《21世纪》:近年来,中国一直是达沃斯论坛上关注的热点。在近期中国调整防疫政策后,2023年有望重启的中国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您觉得今年的与会嘉宾会希望了解哪些关于中国的信息?您对中国与会嘉宾有怎样的期待?
陈黎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许多领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中国的很多动向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中国在2022年召开了中共二十大,在2022年底又调整了防疫政策,还在12月中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我相信这些话题都是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
从中国参与度的角度来说,我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世界经济论坛的平台上来。目前,我们企业的参与度和欧美日相比都还有比较大的落差,这与我们第二大经济体的分量十分不匹配。参与的企业少,音量就低,影响力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企业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21世纪》:自1979年起,中国的身影从来没有在达沃斯缺席过。中国领导人多次出席达沃斯论坛并发表演讲,许多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也品味过达沃斯论坛的思想盛宴。您如何看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互动?这种互动为双方各自带来了什么?
陈黎明:中国和世界经济论坛有着长达43年的交往和互动。早在1978年秋季,中国便逐步开启了改革的进程,吸引了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的注意,很快他便邀请邓小平参加1979年的论坛年会,虽然邓小平先生没有亲自出席,但是他委托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钱俊瑞先生率团参加了1979年的论坛,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涉足达沃斯,开启了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的不解之缘。2018年,施瓦布教授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在这几十年的互动过程当中,世界论坛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同时,中国的参与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经济论坛的舞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论坛对话的层次越来越高,中国领导人对于论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企业峰会,我本人也参加了那一次会议。当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也会加入到组织中来。2006年,论坛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设立了新领军者年会,迄今为止已经办了13届。
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将重返中国
《21世纪》:2005年,施瓦布先生提出了“中国夏季达沃斯”的设想,希望把夏季年会发展成与冬季达沃斯年会规模、影响相当的大型国际会议。您如何评价施瓦布的这一决定?在新的形势下,夏季达沃斯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黎明:回过头来看,施瓦布教授当年的决定多么有先见之明,事实上也实现了他的愿景。在我面试这份工作的时候,他就曾告诉过我,他过去20年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他之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的总和。我想同中国的合作也是他所说的成就的一部分吧。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初心不变,依然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在过去的三年都没有办法举办新领军者年会。但我们也在积极筹划第14届新领军者年会,筹备工作已经开启,预计将于2023年9月举行。期待这次盛会能够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也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