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路上:陕西农信“四心银行”的守正与创新

2023年03月23日 16:11   城市频道

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统称“农信社”)法人机构数量占据我国银行业法人机构近一半,体量达50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县域金融主力军,农信社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这一轮农信改革以省联社改革为重点,核心目的是为了理顺管理体制、化解金融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而言,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提升服务“三农”的综合能力、因地制宜打造高质量银行,成为破题的关键点。

在农业文明积淀深厚的三秦大地上,陕西农信以打造“专心银行、贴心银行、良心银行、放心银行”为“题眼”,在“‘三农’需要怎样的银行”这一问题下,书写了自己的答案。

专心银行:对乡村热土的坚守

2021年底的公开报道中,彼时的“陕西信合”致力于打造“三心”银行,即“贴心银行、良心银行、放心银行”,并无“专心银行”的提法。

从“陕西信合”到“陕西农信”,从“三心银行”到“四心银行”,措辞上的转变,呼应了农信系统的宗旨本心:“三农”是农信系统的根基,只有专注“支农支小”,农信事业才能根深叶茂。

 陕西农信系统扎根农村,可以上溯至1951年12月成立的西北地区第一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长安县稻地江村信用合作社。历经多轮改革,到2004年8月,陕西省作为全国首批8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成立了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发展至今,陕西农信目前共有农商行51家、农信社40家、农合行2家。全系统2400余个物理网点、1.1万个“乡村振兴金融e站”、1.6万个“双基联动”工作站及与之配套的惠民金融服务群,成为服务农村的“毛细血管”,在西北地区构建起规模庞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不懈地深耕三秦大地,服务地方百姓的过程中,陕西农信成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遗余力的躬身入局者。

据统计,陕西农信全系统累计投放各类精准扶贫贷款583亿元,其中投放扶贫小额信贷196亿元,占全省银行业90.3%,带动38万贫困户创收增收;2021年至今,累计向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投放贷款分别达到3077亿元和206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从2014年初的1841.57亿元增长至2930.75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0%。

 “专心银行”成为陕西农信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全系统员工“心无旁骛”的要求,更是对近3000万三秦百姓的庄严承诺。

贴心银行:对服务质效的创新

“亲农、亲小”是农信系统与生俱来的基因。对陕西农信来说,这种“亲”,来自于扎根当地、服务百姓,与当地居民(农民)彼此熟悉、互相信任,当地人既是农信系统员工的客户,更是联系紧密的伙伴。

以农业生产最为重视的“春耕”“三夏”为例,2022年陕西农信先后印发《金融支持2022年春耕备耕工作意见》、《关于做好“三夏”生产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当年累计投放春耕备耕类贷款170亿元,为23万户客户下浮贷款利率;为“三夏”累放贷款7.78万户64.67亿元。除此之外,“三秦种业贷”“三秦农田贷”、“5321”农户脱贫贷、“续贷宝”和“诚税贷”等等,都是“贴心银行”在产品端的具体体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农信为拓展服务半径、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而在线上渠道端的创新实践。

2019年8月18日,首款纯线上贷款产品“秦e贷”业务正式上线,开启了陕西农信数字化探索新征程。目前,陕西农信打造了个人数字普惠贷款“秦e贷”和小微数字普惠贷款“秦V贷”两大品牌,相继推出市民e贷、e农贷、乡村V贷、小V税贷等8款专属产品。截至2022年末,累计为290.24万客户提供数字普惠贷款授信3539.52亿元,贷款余额927亿元。“构建县域及农村数字普惠贷款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等课题获评2022 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年度案例、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农村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最佳人气奖,陕西农信也成为全国农信系统数字化探索的典范。

良心银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

“良心是对责任的自觉认识”,陕西农信在打造“良心银行”方面,正是秉持着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陕西农信以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的三分之一的渠道优势,通过线上平台、“四贷促进”等举措,实现了“既‘普’又‘惠’”,让普惠金融的甘露遍洒三秦大地。

 陕西农信一直致力于破解各类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全省93家行社积极对接“秦创原”“绿色新型”“专精特新”民营小微企业,2022年累计发放“首贷、信用贷、续贷、随借随还贷”1384亿元,“四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在解决“融资贵”难题方面,陕西农信坚持让利于民,优惠贷款利率,减费让利“能让尽让”,各类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用尽用”,对符合延期还本付息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做到“应延尽延”。新冠疫情暴发三年来,为受疫情影响客户办理延期406.85亿元,减费让利15.94亿元。

在普惠金融主业之外,陕西农信也积极打造“数字农村”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乡村治理。针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陕西农信加强建档评级授信、积极参与推进陕西省涉农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助力农村信用工程。其先后推出55款乡村振兴系列产品,搭建15698个“三资”平台;推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授信,全省建档率81%,授信129.44万户1168.42亿元。

在此基础上,陕西农信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了低保农补和粮食直补等40余种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开展镇安县丰收村驻村帮扶,累计投入400万元扶贫资金,帮助该村27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累计捐款捐物1000余万元支持疫情防控……

 这一系列举措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更多的是基于对于当地发展的责任自觉、担当自觉、服务自觉,“良心”已然成为陕西农信的道德律。

放心银行:对利益各方的承诺

在“四心银行”的概念中,“放心银行”更像是前三者的最终结果。一家金融机构如何让社会各界放心?陕西农信给出的答案是: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始终一致的战略定力、健全完善的治理体系和全面严密的风控体系。

发展是硬道理。外界对机构的价值判断依据,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走在持续稳健发展的道路上。2022年10月12日,陕西省农村信用联合社(简称“陕西农信”)通过其官微对外发布消息称,陕西农信成为“陕西省首家资产突破万亿的银行”,成为继福建农信之后,全国第16家资产突破万亿的省联社。2022年全年,陕西农信93家行社全部盈利,实现财务总收入380.12亿元,净利润21.68亿元,缴纳税金13.84亿元,业务发展创历史新高。

 发展要持续,核心在于战略定力。对陕西农信而言,总体战略就是支持实体经济、聚焦主责主业、推动金融创新,在打造“四心银行”中彰显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这已成为全员共识。

过往经验表明,农信系统要健康发展,治理体系必须完善。一直以来,陕西农信推进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深度融合,持续规范“三会一层”和专业委员会设置和履职,增强监事会监督制约效能,规范股东股权、关联交易管理,多措并举确保法人治理机制的健全。

风险防范是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陕西农信的方案是“系统施治中化解风险、多方联动中处置风险、从严问责追责中管控风险、标本兼治中防范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观念,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打造全面严密的风控体系,确保发展大局和谐稳定。

2023年2月7日,陕西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毛亚社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23年工作会议上再提“六个更”:更高站位加强党的领导、更实行动突出坚守定位、更严要求控风险强合规、更强举措深化改革创新、更宽思路推动“数智”赋能、更大力度聚焦文化建设。

这“六个更”,是“四心银行”跨过万亿里程碑后新的工作目标,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决心。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也将书写陕西农信的新篇章。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