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萍 姜伊菲
“那么,我为什么不试一试?”
2025年新年伊始,在瑞尔集团总部,当被问到为什么要会选择做短视频直播时,邹其芳反问道。2024年12月20日,邹其芳首条微信短视频作品上线,短短几天内,这条简单的个人经历介绍视频就实现了超过20万的观看;1月8日,邹其芳又开启其个人视频号首播,携其80后高管进行了一场50后与80后的跨时代对话。
创业20余载,瑞尔集团董事长邹其芳依旧以17岁的心态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并坦言一直有关注视频直播,也在学习中,“朋友圈”同程董事长吴志祥的直播也给了他很大的勇气,同时见证了俞敏洪、雷军等企业家通过自媒体平台展现强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直播塑造了独特的品牌文化与价值观,与消费者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
“如果我内容做得好,流量自然会扶持我,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如果做得不好,那我也不抱怨。对于我而言,这不只是品牌传播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方式。”邹其芳认为自己是与时俱进,并不是向“流量眼球”的妥协,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时代给予的一次机会,用共同的文化理念汇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
一直以来,邹其芳都坚持以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基石,认为技术可以支撑企业一时的发展,但唯有文化才能决定一家企业的走向和持久生命力。“在群体中,少数派很容易受到人群的影响。究其根本,是文化在发挥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全覆盖、全渗透、包罗万象的。”
“经济在不断地穿越周期中,历史也证明很多成功穿越周期的都是坚守自己文化底蕴的企业。市场永远在洗牌,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以人为本、认真做事、关注用户体验的企业。”从“快”到“慢”的转变,从新店开设到内部深耕,邹其芳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适者生存”的真正含义。作为50后,邹其芳仍在积极拥抱科技带来的利好,但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力与前瞻性。在他身上从一而终的,是“持续学习,拒绝躺平”的开放心态,是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持续的个人成长
1953年,邹其芳出生在天津一个教师家庭。16岁做泥瓦匠,25岁考入英文系,31岁进跨国药企工作,41岁沃顿商学院毕业,46岁创办瑞尔集团,69岁带领公司上市。这样的简历,记载着邹其芳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
如今,他更是到了年轻人擅长的新媒体平台,踏上视频直播赛道,“用17岁的心态去尝试新事物”。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创始开启了自己的视频直播号,其中不乏雷军、俞敏洪等优秀案例。
“不管做的多好,你的理念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而这件事只有创始人自己才能做好。”这是邹其芳一位正在做视频直播的企业家朋友给的建议。
心动不如行动,在2024年最后一个月,邹其芳也加入其中。出人意料的是,他发现,做视频号的感觉竟然不错,至少并没有想象中吓人。
“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是谁、我们秉持怎样的理念去做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影响一些人。”邹其芳谈到自己的初衷时非常坦然。“直播本质上是一个机会,如果抓住了,说不定它就成了一个自媒体渠道。”
邹其芳也有着自己的“小确幸”。
自视频号成立以来,邹其芳保持着极高的更新频率,平均每三天发布一条作品。他将这种“高产”归功于多年的积累。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瑞尔员工的记忆中,少不了邹其芳组织读书会、分享心得的身影。《离经叛道》等书籍的讨论曾深刻影响过瑞尔人的思考方式。瑞尔内部的期刊《瑞尔人》已出版近百期,每一期的卷首语均由邹其芳亲自撰写。这些内容都成为了他短视频的素材,每一条视频都传递着独特的主题和思考。
事实上,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的变化、不断学习正是邹其芳始终坚持的理念之一。近几年,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他的学习内容愈加丰富。
回顾过去,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由此也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今,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对人工智能深信不疑,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亚于从马拉车到蒸汽机的变革。”
在邹其芳看来,AI的算力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算力可以将数据从“地下埋藏的原材料”提炼成可用的信息,就像石油需要经过开采和精炼才能产生实际价值。“我们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没有算力去开发,这些数据就毫无意义。算力的出现让数据能够被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是AI带来的巨大进步。”
以文化为底色
做视频号开直播是想继续融入时代前行的潮流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想传递到的文化内涵。“让人一看到我,就能立刻联想到瑞尔,这也是品牌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方式。”
而回顾过去,“文化”这一概念早已在邹其芳的身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远渡重洋,赴美留学,是邹其芳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有志于求学期间,James C. Collins的《基业长青》让邹其芳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的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是一个约定俗称的习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
“即便你的价值观不同,但你进入到一个群体,也会受到环境的浸润和感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此之后,邹其芳便格外注意关于文化的一切。
邹其芳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以医疗和其他业务闻名。然而其中一个成员搬到迈阿密后,被当地骗保之风所影响,最终成了最大的骗保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夯实文化。”邹其芳认为文化的影响很难抗拒。
留学期间的经历让邹其芳拥抱了“文化”。时隔多年,邹其芳回溯思想历程,认为文化成为了他一路走来的底色,不曾淡去。
1999年,邹其芳创立瑞尔集团时,文化自然成为企业建设的核心。邹其芳坚信,单凭技术无法支持企业的持续成长。“技术好可以让你开一家诊所,但要扩展到两家、三家,缺乏文化的支撑就容易出问题。
其中,让邹其芳印象深刻的便是同学陈明永创办的OPPO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本分”,即“只做自己本分内的事情”。这种文化理念是OPPO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学的实践让邹其芳更加坚定了对文化的看重。瑞尔的文化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诚信、专业、做好人”三个词。
为了进一步的具象化瑞尔文化,邹其芳将之转化为一套具体的行为准则。如今,走进瑞尔北京办公室,行为准则便在身旁的大屏上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展示,时刻提醒着来来往往的每一个瑞尔人。“多想办法|不找借口、 做事到位|勇于担当 、坦诚沟通|协作共赢 、持续学习|拒绝躺平、 多讲动作|少讲理论 、以身作则|多帮少管。”
在瑞尔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每次晨会便是一场生动的故事会,通过讲优秀服务案例故事,行为准则得以强化。这便是邹其芳主张的“通过动作来传导文化”。
通过这些行动,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影响的瑞尔人逐步成长,并成为新开店的核心力量。约30%的员工来自现有团队,他们与新招募的员工共同组成新店的人才架构,原有人员以其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占据主导影响力,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传递机制,将瑞尔的价值观延续至更多门店。
适者生存
坚守文化底蕴的邹其芳,无疑也是时代的见证者,穿越了经济发展的各种周期。
辜朝明在《大衰退》中曾这样阐述周期的本质:经济向好时,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带动效益的增长,形成发展;随着投资进一步增大,开始出现剩余,进而引发调整,这便是周期的来源。这样的周期是良性的,呈现出循环式增长的特征。
热潮之下,泡沫不可避免;资本寒冬叠加行业竞争,当退潮时刻悄然来临,瑞尔的道路又将通向何处?
邹其芳给出了他的答案:“环境无法改变,怎么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这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人,也就是适者生存。”
静下心来思考,他坚信市场的需求永在。对于医疗相关领域,牙科是最高频的需求之一,因为它属于维护保养型的项目。
在现金流的支持下,坚持本质的企业往往能穿越周期,而瑞尔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瑞尔的本质,邹其芳总结得很简单:在以文化为核心的支持下,患者选择瑞尔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医疗品质,二是服务水平。
于是,在瑞尔的面试中,经常可以看待邹其芳亲力亲为的身影。“我总是会问他们两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我们?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实际上,答案很简单。选择我们的大致分为两类人:一类是特别优秀的医生,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坚守医疗本质的机构;另一类是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平台,进一步成长和提升。”
如今,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反思成为邹其芳的生活常态。
在问到种植集采的影响时,他提到瑞尔也在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
将种植牙资源集中在少数专家手中,同时对价格进行适时调整,与市场同步。专家的种植量显著提升,患者和医生都从中受益。引导团队将注意力从种植牙单一方案转向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发展综合的、全科的牙科治疗,而并非只专注于一个领域。这些都是瑞尔及时调整的一部分。
“我现在不再以开店速度为增长目标,更多要看利润的增长,通过优化存量来夯实基础,再考虑开新店。开店并非目的。”
在文化的支撑下,邹其芳放手地方连锁店铺“因地制宜”发展,只在集团角度给出一些建议,不在运营方面过多干涉。
有意思的是,即使行业仍在“洗牌”,瑞尔业绩的扭亏为盈、稳步增长同样不容忽视。
“上个财年,我们的种植量大幅提升,收入也同比小幅增长,所以集采的整体影响并没有那么显著。今年上半年种植收入占比有小幅下降,这也意味着其他项目在增长。而回顾历史,种植业务的占比始终稳定在20%左右,波动幅度并不大。”
在每个瑞尔人的印象里,邹其芳仍是公司中每天最早到岗的一员。他说,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讲到,人最终追求的是实现心目中的目标。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也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当初我们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到2039年,成为国际领先的口腔医疗机构。这个目标挑战巨大,但我们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