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发展态势在形成,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提振消费

2025年03月07日 22: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还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包括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

完成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哪些支撑条件?如何看待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如何大力提振消费?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有哪些重点产业赛道值得关注?当前应推动哪些重点改革事项落地?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受访者供图)

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发展态势在逐步形成

《21世纪》:2024年我国GDP规模接近135万亿元,同比增长5%。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

黄汉权:中国经济到了攻坚克难、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5%,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5%的增速,跟过去的高增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跟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这个增速居于前列。考虑到前几年疫情的影响,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2024年实现5%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除了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体是平衡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亮眼,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较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不断成长壮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重大改革加快纵深推进,包括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方面也取得进展,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能源供给保障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金融领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尤值一提的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增强了各方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有力促进了经济回升向好。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又要注意哪些风险?

黄汉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在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第一,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产业、投资、就业、价格等政策相互配合。今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比如新增政府债务规模提高到11.8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对投资和消费都有积极作用。

第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比如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多点爆发、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态势已经形成,且这些成果快速应用到实际产业中,会对今年经济增长起到较大的支撑。

第三,社会信心和预期在改善。特别是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极大地提振了民营企业的信心。目前,各部门各地方都在着力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在中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振民企信心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第四,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没有变。我国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丰富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当然,当前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存在内需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仍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提振消费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

黄汉权:面对外部较高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状况,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相当的力度。其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多个方面。赤字率拟提高到4%左右,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前一般赤字率很少突破3%;随着我国GDP规模不断增长,4%的赤字率对应着更大的赤字规模,今年赤字规模为5.6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增加接近40%,涨幅是很大。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加总的政府债务规模为11.8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较去年增加超过30%,力度也是很大的。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比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宽松。主要体现为:保持流动性充裕,货币供应量像M2会维持不低的增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会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包括维护楼市股市稳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在资金成本上,会根据经济走势、市场供求变化适时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当前要如何有效提振消费?又该如何提高投资效益?

黄汉权:大力提振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预计会推出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包括:一是提高消费能力。要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因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同时要建立劳动者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二是稳住居民资产和财富。资产和财富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稳住楼市股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有这样的考虑。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助于维持居民财富的稳定和增长,进而带动消费的增长。三是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以旧换新的消费品种类进一步拓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通过给予“购新补贴”,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四是扩大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健康、养老、文化、托幼、家政等行业的供给存在不足,尤其是高质量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些领域应放宽准入、减少限制。

提高投资效益方面,需要抓好以下工作。投资大体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大类。政府投资方面,要选好项目,确定要建的重点项目可以尽快开工,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政府投资往往以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为主,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超过一半,对整体投资带动作用明显。要稳住民间投资,必须提高投资效益,前提是有好的项目。第一,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的项目,往往有稳定收益,要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鼓励更多民企参与,拓宽民企投资范围。第二,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形成良性竞争格局,避免过度打价格战。第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充分竞争,破除各类壁垒和地方保护,推动要素更顺畅地流动,这有助于降低要素成本,提升企业投资效益。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中国有哪些重点产业值得关注?如何看待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状况?

黄汉权: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很广,它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既存在于新兴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领域,如果利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可以产生新质生产力。

有以下几个赛道可以重点关注。第一是数字经济。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会催生新质生产力。第二是绿色经济,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可控核聚变等都是典型代表。第三是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这些交叉融合领域值得关注。第四是低空经济,它将开辟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上述这些领域都存在一些突破性技术,且已经应用到具体行业中,在后续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

DeepSeek的出现,是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人工智能应用将进入快车道。以前大家觉得人工智能技术很好,但是成本太高,够不着。DeepSeek用相对低的成本,为各行业赋能,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DeepSeek还是开源的,后来者能在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这种共享机制会推动后续创新,可能带来创新的“滚雪球”效应。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经济2025:稳预期、促消费与扩内需》一书对外发布,作为该书作者之一,你重点谈及了改革的问题。请问当前要推动哪些关键改革落地?

黄汉权: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改革部署的重要一年。通过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可以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激活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点可以关注:

第一,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改革。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通过推动相关改革,激发国企、民企、外企等经营主体活力,进而推动经济活力的回升。上个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明确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前已经进入二读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致力于为民企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同时,还要通过改革解决其他一些关键问题,包括解决企业账款拖欠、趋利性执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第二,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商品要素在市场里畅通无阻地循环流动,特别是在统一的大市场里流动,整个经济才能顺畅运行。今年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国际大循环会受到扰动,这时就更加凸显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全方位扩大内需,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商品要素流通,才能进一步激发消费,投资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第三,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减税降费、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影响,部分地方财力出现下降,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中国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调动地方抓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地方经济活力,进而实现全国经济增长。当前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需要地方有足够的财力来落实中央的政策。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关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等,以此来提高地方响应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的能力。

第四,扩大高水平开放。当前,我国在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主的高水平开放。对标发达经济体,我国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还有差距。今年可以继续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比如,去年我国扩大了单边免签政策的范围,境外游客来华数量大幅增长,既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同时外国游客还帮助宣传在中国的见闻——这些事情不需要花钱,效果却很好。

(刘世锦  黄奇帆  黄汉权 等:《中国经济2025:稳预期、促消费与扩内需》,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2月)

财经日历

      • 2025年 3月
      • 24
      • 25
      • 26
      • 27
      • 2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