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 做实做细稳经济和金融助企纾困政策,助力广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2022年09月01日 14:5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家俊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广州报道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经济金融平稳运行面临挑战。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强化政治担当,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效。

7月26日,广东银保监局召开202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下半年,广东银保监局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落实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落实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持续提升监管能力,推动广东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和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

日前,围绕广东稳增长、银保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新市民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等问题,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助力广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21世纪》: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稳增长表现对全国稳增长至关重要。今年以来,为助力广东稳住经济大盘,广东银保监局推出了哪些具体措施?目前落地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发力和补足的地方?

裴光:2022年以来,广东银保监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做实做细稳经济和金融助企纾困政策,凝聚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合力,助力广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一是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打好金融支持稳增长组合拳。制定全局贯彻落实稳经济和金融助企纾困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全盘统筹布局、条线部署推进、属地责任落实”的行动路线,细化10方面118项针对性落实措施,制定“施工图”和“任务书”。同时,有针对性地细化出台一系列配套金融政策措施。比如,小微金融方面,专门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小微金融帮扶政策贯彻落实力度,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联合8部门专门制定“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外贸金融方面,联合省税务局等部门出台进一步优化出口退(免)税服务政策,助力稳外贸保出口;保险保障方面,自主出台加快非车险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财产保险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保险保障功能。

二是全力护航困难行业,打通融资渠道畅通经济循环。聚焦支持服务业复产回暖,加强多方协同,建立名单制银企对接机制,指导银行机构主动对接辖内860家服务业困难企业,相关企业授信约3746亿元,支持服务业持续复产回暖。截至6月末,辖内餐饮业、零售业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2.7%、24.5%。落地全国首个普惠型饮食业综合保险“食都保”,为1320家次饮食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1.47亿元。聚焦支持货运物流业助力保通保畅,加大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截至6月末,辖内银行业为公路铁路水路运输行业提供贷款余额1.1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超过800亿元;为省内机场和航空公司提供的贷款余额超过670亿元,比年初增长15.2%。上半年保险业承保货车107.14万辆,累计为货运物流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1.3%,为货运物流行业3.8万人次提供291亿元意外身故和医疗风险保障。

三是重点扶持小微企业,多措并举促进“输血减负”。努力“应延尽延”,助力渡过难关。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上半年,辖内主要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1238亿元,户数5.22万户。推动银行机构加大展期续贷支持,截至6月末,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1859亿元,同比增长35.55%。鼓励“应贷尽贷”,助力恢复元气。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发挥好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截至6月末,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同比增长16.88%,有贷款余额户数163.41万户,同比增加26.29万户;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6.89%。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首贷户”达2.43万户,贷款金额804.87亿元。督促“应减尽减”,助力轻装上阵。引导辖内银行机构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费让利,强化监管和督导,对20家银行机构开展涉企收费现场检查。上半年,向各类企业发放的贷款平均利率比去年同期降低0.35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下降0.28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下降0.23个百分点。

四是加快支持重点领域,驱动广东经济增长新引擎。支持广东制造强省建设,紧密围绕制造业“六大工程”,引导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6月末,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为各项贷款的2.5倍;上半年新增贷款3908亿元,增量实现同比翻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广东支柱性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均超过40%。加大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信贷支持,截至6月末,辖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增长70.17%。累计为2300余户国家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超35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扩投资,引导辖内银行机构支持全省1570个重大项目建设,为重大项目发放贷款948亿元,并为专项债项目提供配套融资460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2.5倍。“险资入粤”持续发力,保险资金在粤投资1.76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金额超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新增投资规模超过337.9亿元。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联合研究制定科技金融实施意见,着力满足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截至6月末,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7800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分别达45%和36%。推动我省成为全国扩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首批试点,联合印发试点实施方案,截至6月末,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超130亿元,同比增长48%。支持“广东强芯”工程,落地新型权利质押融资业务,辖内主要银行为2家芯片企业提供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质押贷款1140万元。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跟时间赛跑,持续加大对需求端政策实施的力度,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加强预期引导,进一步提升行业政策与金融政策适配性、协同性。同时,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原则下,引导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做更多探索和金融产品创新,激发创造新的信贷需求,全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增强实体经济信心。

金融数字化转型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21世纪》: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广东银保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进展情况如何?

裴光:广东银保监局辖内金融机构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在广东银保监局的指导下,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高管层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小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均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按年度制定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清单和具体实施计划,确保工作推进落实到位。各分支机构积极落实总行提出的战略目标,制定分行层面的实施推进方案,全面开启数字化经营实践。如建行广东省分行2020年以来每年制定数字化经营方案,明确全年数字化经营目标、方向和实施举措;交行广东省分行制定出台《数字化转型赋能发展行动方案》。

二是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辖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描绘客户特征,分析客户行为,逐步实现千人千面、精准直达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线下网点数字化转型,借助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如中行广东省分行建成华南地区首家总行级“5G智能+湾区馆”网点,构建“技术应用+服务体验+场景链接+生态融合”四位一体智慧服务体系,客户体验感明显增强;各保险公司引入移动互联、人脸识别、OCR识别、远程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实现保单实时承保、远程核保、线上保全、线上理赔,投保及理赔等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透明。

三是风险防控水平持续加强。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利用金融科技,设计开发智能风控系统,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如广东省联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自主研发近300个重点领域专题审计分析模型,强化对管辖农商行经营及风险状况的审计监测;广东华兴银行运用知识图谱,整合机器学习、设备指纹、实时智能等技术,构建企业级知识图谱平台,强化反洗钱、交易反欺诈监测和信贷监测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工行广东省分行研发“普惠全图慧眼风控系统”,整合人行征信、工商信息、行内数据、融安e信、经营动态、资金用途和税务信息7大监测数据源,建立不同维度的监测指标,丰富普惠金融客户全视图画像标签,提高贷后预警精准度和有效性。

《21世纪》:为推动辖内银保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广东银保监局是怎样做的?根据前期实践经验,你认为监管部门在推进银保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或者规避哪些问题?

裴光:广东银保监局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辖内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一是加强监管引领,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指导各金融机构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与自身发展需要、科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匹配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适配性、可得性,避免出现为了转型而转型。二是夯实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基础。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数据质量是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广东银保监局持续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制度,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持续提升数据质量,通过建立具有高效数据服务能力的数据中台,逐步统一系统间的数据统计口径和加工方法,充分发挥机构内部的数据要素生产力。三是凝聚行业力量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为打破机构间的数据壁垒,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广东银保监局先后开展了对大数据、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广东银保监局牵头搭建的区块链“慧享平台”获得全国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通过该平台金融机构能共享威胁情报、黑白灰名单,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探索使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不同银行机构间、不同行业间数据的“可用不可见”,为数据要素在金融业各类参与主体间的有序流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在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数字化转型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监管部门要指导金融机构坚持正确方向和目标推动数字化转型,不要贪大求全、盲目扩张,也不能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搞监管套利、脱实向虚,在监管框架下稳妥推进数字化转型,才能取得实效。二是防范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型风险。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带来金融风险的新变化,监管部门要指导金融机构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开展数字化转型。加强业务合规管理,充分评估新模式下业务的逻辑变化和技术的使用变化,有效识别流动性风险新特征。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完善技术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对数据的安全访问控制。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确保模型的可解释性,防止出现算法歧视。三是避免出现数字化转型考核“一刀切”。数字化转型是金融机构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监管部门应避免针对不同机构提出统一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应充分考虑机构自身情况,对机构数字化转型成效进行考核和引导。

切实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

《21世纪》:广东是新市民大省。近期,广东银保监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请解读一下该方案的亮点和特色。

裴光:广东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和创新高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精英、创业青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到广东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对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广东银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要求,联合8个部门制定了“广东版”《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从4个方面发力推动政策落实落地。一是“聚合力”。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广东银保监局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医保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共同出台《方案》,明确目标举措和职责分工,形成政策合力,广东也是全国范围内参与新市民服务部门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二是“解难题”。在深入调研新市民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方案》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作为主要目标,聚焦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保障、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所急所盼,提出20条针对性政策措施,为新市民在广东施展才华、安居乐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三是“纾痛点”。针对银行保险机构在服务新市民过程中面临的基础数据缺失痛点,《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粤省事”等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探索运用新市民社保、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数据,优化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扩大“线上办”“不见面办”业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四是“谋长远”。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快制度、流程、系统、产品改革创新,激发服务新市民内生动力,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目前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已成立36家新市民特色网点、10家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和1家新市民综合保险服务部,推出专属产品或服务26项。

总体上,《方案》既保持与银保监会政策要求的有效衔接,又结合广东实际进行了创新,体现出鲜明的广东特色。例如,针对大湾区科技人才聚集的特点,《方案》对“新市民”标准进行了细化,将“城市引进专业人才”纳入新市民政策支持范围,更好地支持中高端人才落地广东。又如,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大对“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三大工程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新市民增收致富。

《方案》的出台开启了广东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新篇章。同时,发挥示范性和先导性作用,辖内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了贯彻落实措施,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汕头等地制订了细化工作方案,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政策引领下,政、监、银、保联动更加紧密,银行保险产品创新提速扩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持续提升。

《21世纪》:你认为,银行金融机构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对此,广东银保监局接下来会采取哪些针对性举措,推动辖内银保金融机构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

裴光:新市民流动性比较大,相当部分处于灵活就业状态,征信、社保、纳税、公积金等历史数据积累较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一般市民更加突出,给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客户调查带来很大挑战。同时,目前银行保险产品服务的普惠性、适用性持续强化,但针对新市民群体开发的专属产品仍然较少,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差异性有待提升。

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在中国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引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社会责任,围绕新市民住房、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加强金融创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切实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推动“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地见效。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认真研究各类新市民群体及其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特征,分层分类提供差异化服务,为新市民打造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既要满足中高端人才的增值性需求,也要做好普通客群的基础服务。二是提高业务数字化程度。坚持数据驱动和科技赋能,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与广东政数局等单位的对接,推动“粤省事”开设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同时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切实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发挥网点和渠道优势,深入新市民聚集区域,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防骗反诈能力。

探索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 

《21世纪》:金融安全是我国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的三大战略之一。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广东银保监局有哪些经验和做法?成效如何?

裴光: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关口。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镇银行风险,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广东银保监局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继续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广东经济的稳定发展筑牢“防火墙”。

一是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显著收敛。辖内银行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处于较低水平。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今年以来已累计处置超过600亿元,处置规模显著高于去年同期。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有效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机构风险处置。推进辖内农合机构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已完成29家高风险农合机构风险处置、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基础上,支持优质农商行兼并重组高风险农商行,辖内农合机构多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重点城商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引入省属国企进行战略重组,通过“注资、注制、注智”相结合,改革化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督导辖内中小法人机构全部落实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建入章,以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公司治理质效。对辖内村镇银行开展风险排查,防范流动性风险。

三是切实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大力整治车险市场,车险综合改革成效凸显,“降费增保”居全国前列。严格落实互联网保险新规,排查互联网保险乱象。指导人身险行业发布全国首部人身保险业清廉从业指南。规范银行存款市场竞争,开展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监管评估。配合开展网贷平台风险处置工作,所有网贷机构已全部关停。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网信办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大打击震慑非法金融力度,依法处置“中国平原银行”等非法机构。

《21世纪》: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广东金融开放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你认为广东防范金融风险形势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未来,广东银保监局将如何携手粤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裴光:在中国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银保监局跨前两步、主动作为,举全局之力积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深化跨境金融创新合作,推动粤港澳金融服务互联互通,争当金融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先行者”,有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但世界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脚步也不会停滞。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三种思维”,推动大湾区实现更多跨境金融先行先试。一是加强系统思维,推动粤港澳三地在金融监管规则上实现更多突破。二是加强创新思维,鼓励支持多层次跨境金融创新。三是加强底线思维,统筹处理好扩大金融开放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大湾区跨境监管联动与风险监测合作,构建三地金融纠纷调解合作机制,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