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考研,对于每年千百万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虽然2023年考研笔试成绩还没公布,但北京某高校考生林楠(化名)已经预感到自己考砸了。她在纠结下一步是专心找工作,还是暂不就业准备再考一年。
“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大量学生到考研培训机构咨询,但他们最大的需求不是学哪门培训课,而是情绪疏解和生涯规划。”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总监李琳说。
林楠内心里还想再考一年,“现在求职的学历门槛很高,我也更喜欢在教室里学习的感觉。”但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考研热”充斥网络,尤其是在2023年研考中,“缩招”“逆向考研”频频登上热搜,她感到很焦虑。
事实果然如此吗?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74万人,仅比2022年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新东方近日发布的《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研考全国共有864个招生单位总计招考761763人(不含推免及博士研究生,以下同),招生人数继续增长。
对考生而言,“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在选择院校、备考学习中陷入焦虑,进而做出错误决策。排除虚假信息干扰,从而稳定心态,避免焦虑,是考研的“刚需”。
“比如,逆向考研是近两年非常火爆的现象和话题,但尚无法判断这将是一个趋势。考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报考的院校、专业、导师、城市,而不是遵循‘正向’‘逆向’的标签,是最理智也是最有利的。”李琳说。
报名人数仍会增长
2010-2023年间,全国研考报名人数以平均每年25.7万人的速度增长。到了2021年、2022年,全国报考人数分别为377万人与457万人。
林楠一路忐忑地完成了2023年研考。“2022年9月报名时,突然传出我的目标院校缩招的消息,连续几天,社交媒体上这所大学的‘超话’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她说。
《报告》指出,当年招生单位公布的招生数、每一年招生人数的变化,以及推免生名额占总招生名额的占比变化,都会对最终录取的难度有较大影响。
《报告》显示,2023年研考全国共有864个招生单位总计招考761763人(不含推免及博士研究生),较2022年研考非推免招生总人数增加10245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增加2532个招生名额,增长0.9%;专业型硕士增加7713个招生名额,增长1.6%。
也就是说,2023年研考招生规模整体上并未“缩招”。
(近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及录取情况 来源:报告)
对于2024年研考,李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考研报名人数很有可能继续增长。“但研考报名与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考公、出国留学等选择存在联动效应,如今经济形势的确定性更强,考生的选择也会更加理性。”
一般来说,每年招生单位公布的招生总人数,均包含推免人数和统考招生人数(含特殊政策录取人数),由于部分院校、专业方向的推免生占比会高达80%-90%,因此考生在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时需要特别注意。
“目前国家规定推免生招生占比不能超过招生总人数的50%,在实际招生过程中,‘985’‘211’高校一般会把推免生的名额充分使用。”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学科运营负责人张天野说。
“但在招生单位内部不同专业方向之间,推免生占比会有不同,比如王牌专业,以及招生人数较多的理工科专业的推免生占比相对较高。”他说。
总体上,近年来,高校推免生招生相对稳定,并且达到了高校通过推免生招生吸引优秀生源与考生个人选择的动态平衡。
学术型还是专业型?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or专业型硕士”成为考研学子热议的话题。
《报告》认为,考生应该在评估各专业招生名额变化后,结合录取难度和自身目标综合评估、顺势而为。如仅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的的考生,报考专业型硕士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竞争的压力。
《报告》显示,2023年研考中,艺术学、哲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工学门类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相比2022年下降。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门类的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上升。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2022年9月印发,新版目录改变过去专业学位类别目录是学科目录附表的呈现方式,把两个单子“并表”,将主要知识基础相近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统筹归入相应学科门类。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新版目录新增加了多个专业学位,哲学等门类实现了专业学位“零的突破”。比如,在哲学门类下新增应用伦理,在经济学门类下新增数字经济,在法学门类下新增知识产权、国际事务,在理学门类下新增气象,在工学门类下新增风景园林,在农学门类下新增食品与营养,在医学门类下新增医学技术、针灸等。
“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型硕士在研究生培养结构中的重要性还会提升。”李琳说。
分学科来看,管理学历年来都是研究生报考“大户”,2023年招生名额继续增加。
《报告》指出,2023年管理学招生名额相较2022年增加7776人,占到了2023年研考总招生人数增量的75.9%,远高于其他学科门类。其中增加的主要是专业型硕士名额,比如,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大专业的新增名额,占管理学专业型硕士新增总人数的90%多。
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招生人数相对稳定的热门学科,专业型硕士也蕴含着众多机会。《报告》显示,作为“跨考”大户的经济学,2023年专业型硕士相较于2022年招生名额增长2224人,总数达到24747人,是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的近2.5倍。
作为同样火爆的学科,法学历年来报考人数居高不下。《报告》显示,2023年,法学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比2022年增长5.5%,而“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增幅超过10%。
类似的学科还有教育学。《报告》显示,2023年教育学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为9258人,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40115人。
当然,有增也有减。《报告》显示,2023年工学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与2022年基本持平。不过,工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招生数据变化较大,如电子信息专业与2022年相比,2023年考研招生人数减少12658人,降幅达到355%。同样,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等专业,也出现人数大幅减少。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专业型硕士的重要部分。“20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稳步增加,这表明学生对研究生类型的接受度更高,也表明越来越多的在职人群愿意去考研。”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学科运营负责人张天野说。
据介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机制近年来发生了重要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既可以获得学位证也可以获得毕业证,此外,非全日制学生的学时也与全日制学生相同,这大大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
“逆向考研”的影响
近年来,“逆向考研”成为热门概念。一些本科就读于“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降级”报考普通髙校。
《报告》指出,2023年“985”高校的招生名额虽然总体上涨——在原本招生人数126070人的基础上,又新增2641人,但从工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录取名额变化来看,破除名校“迷信”,选择去普通高校就读研究生,不失为一个可取的策略。
《报告》显示,2023年研考,“双一流”高校理学门类学术型硕士共减少263个招生名额,而普通高校则增加了950个招生名额。
工学门类方面,2023年全国的普通高校总计64个二级学科开放工学专业型硕士招生,虽仅占该门类全部二级学科总数量的25%,却提供了79417个招生名额,占据了工学专业型硕士总体招生的50.6%。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法学中。《报告》指出,相较于2022年,2023年全国不同招生单位累计有255个二级学科招收法学学术型硕士,“985”“211”“双一流”高校招生的二级学科总数占比达60%以上,但仅提供不到40%的招生名额。
“逆向考研”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考生权衡后的主动选择,对部分考生而言,可能还包含些许无奈。
“‘逆向考研’是近两年非常火爆的现象和话题,但还不清楚这类考生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缺少判断‘逆向考研’能否成为趋势的数据支撑。从我们与考研学生的接触来看,考研的主流仍是报考更高水平的院校和学科。”李琳说。
李琳认为,考研目标的选择,是综合衡量报考院校、专业、导师、城市等因素的结果,进而确定最具“性价比”的目标。
比如,武汉科技大学一名2022级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21年10月份,他找到了一份在武汉的物理方向的研发工作,考虑到研究生在研发领域已经是一个普遍学历,他选择报考武汉科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既有利于工作的发展,也可督促自己工作后也能继续学习。
“逆向考研”今后会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研究生双向跨越层级的报考,使得研究生教育空间在更高程度上相互打通,形成更为广阔的适合研究生就读的扁平空间。这个空间越大,流动性越强,高等教育的优质体量也会增大。
“对于考研培训机构来说,‘逆向考研’提醒我们要更多了解考生的需求,以及提升规划建议的专业程度,帮助考生作出最有利的选择。”李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