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人口十年翻倍,年轻人为什么爱来大湾区?丨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2023年02月18日 22:5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数据新闻实验室   黄欣然,祝浩杰,廖苑妮
年轻人之所以爱往大湾区跑,说到底还是因为工作与生活。

【编者按】

城市形象被誉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它的塑造是N个城市名片的叠加,需要与时俱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依托特色文化底蕴、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才吸引力、线上消费等因子,才能塑造出更好的城市网络形象。

当下,越多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打造独特的“网红”标签,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如何将“网红效应”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力?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即日起推出《网红城市·炼成记》栏目,洞悉区域和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密码,寻找更具魅力的长红城市。

第一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从“90后”人口变化窥见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并深入解读大湾区在产业结构、居住环境、生活便利度等维度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彼时才21岁的王宁(化名)是个在北京上学的法律系学生,正筹划着去香港修读硕士学位,对湾区这一概念还很陌生。

四年过去,硕士毕业的王宁如今在深圳一家律所工作。在港深学习、工作的经历使这位“90后”对湾区有了更多体认,有时她会像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中那样称自己算是个“湾区仔”。“我们整个团队都很年轻,leader(领导)都不超过40岁,大家都和我一样是从外地来的。”

大湾区似乎从不缺像王宁一样远道而来的年轻人。

 十年间,大湾区“90后”人口翻倍

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以“90后”(受统计报告中年龄段划分特点限制,此处指1991年-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的数量作为统计对象,横向对比六普、七普数据发现,大湾区这一群体的数量变化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据各地官方披露的历年人口数据统计,2010年到2020年,大湾区11市总人口从6382.2万人跃升至8634.5万人,新增的2252万人中,有36%是90后。2010年时,大湾区10-19岁人口数接近794万人。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些青少年长大成人,大湾区的20-29岁人口却达到了1606万人,翻了一倍不止。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大湾区11市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意味着,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大批年轻人都是从外部流入的。如果再算上人口死亡与流出数量,来到大湾区的“90后”还要更多。

对比各市,除了江门与肇庆,其他湾区城市的“90后”人口都有所增加。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深的虹吸效应最强,近10年“90后”平均人口净增量均超过20万。据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统计,2010-2020年间,广州“90后”人口从148.8万升至396.8万,增长166.6%;深圳也从105.8万升至416.6万,增长近300%。

过硬的经济实力和全面的产业发展体系,叠加广佛同城、深莞惠同城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加持,快速发展的东莞、佛山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青年人,期间“90后”人口分别增加112.2万、71.2万。

从大湾区各区县来看,十年间“90后”人口变化幅度最大的当属广州市天河区,从15万到69.2万,增长了近4倍。

年轻人的流入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大湾区的人口实现快速增长。2010-2020年期间,大湾区人口累计增幅达到35.3%,远超全国同期5.4%的增幅,是京津冀地区人口增幅的6倍多,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近4倍。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蒋玉石对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说,“在跨省人口流动的作用下,东南沿海省市和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净流入状况进一步分化。广东的净流入人口规模在较大的基数上仍实现了领先的增幅。”

具体到城市,从六普到七普,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20个城市中,大湾区城市占了6个,分别是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佛山、惠州。尤其是深圳,过去10年吸收了大量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人口增幅接近70%。“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宣传语,一度成为深圳最“出圈”的元素之一。

于是,在全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国家门槛时,大湾区城市的人口结构却普遍显露出“年轻”的底色,甚至变得愈发年轻。

据七普数据统计,2020年,大湾区11市中,有7市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低于10%。而全国这一数字为13.5%,北京与上海分别为14.2%、16.3%。

与此同时,“90后”渐成主力。2020年,深圳、广州、东莞的“90”后(指20-29岁)占比均超过20%,相较2010年的“90”后(指10-19岁)几乎翻倍。整个大湾区这一比例达到18.6%,远高于全国的11.8%,较2010年也提升6.2个百分点。

 “人还是跟着产业走的”

这届年轻人之所以爱往大湾区跑,说到底还是因为工作与生活。

在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这背后,便是大湾区如灯火一般明亮的经济。

2023年开年以来,广东多地重大项目动工投产,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从披露的2022年数据来看,大湾区内地9市GDP总额超过了10.46万亿元,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稳居万亿俱乐部,珠海GDP总额成功突破4000亿元。同时,各市也已定下2023年目标——普遍增长6%或以上。

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预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很快将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厚实的经济家当底下,是一场年轻人与大湾区之间的“双向奔赴”:年轻人创造财富建设湾区,而湾区提供就业机会供年轻人大施拳脚。

每年,数不尽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奔赴大湾区,一到毕业季,是否要到大湾区工作,是许多应届生绕不开的话题。城市战争创始人孙不熟分析:“城市对年轻人最重要的吸引因素,还是就业,这是第一位的。”

伴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不断发挥尖兵作用,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和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些企业自身的成长。总部位于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快递龙头企业顺丰均在2022年首次入榜《财富》世界500强。

不只有大公司,大湾区的“杀手锏”还在于新兴产业。据孙不熟分析,纵观近十年,年轻人口迁徙态势产生了两大变局,一是涌向新兴产业,二是空间上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

最近几年,全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经济、新业态,例如广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东莞的潮玩产业,由此吸引到一批年轻人。以东莞为例,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注意到,相比传统的玩具产业,潮玩产业的附加值、高收入就业岗位也多。凭借高端人才的扎堆效应,东莞也从世界工厂逐渐转变为活力之城,冒出咖啡、茶饮等新业态,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城市的消费升级,以及城市形象的焕新。

人还是跟着产业走的,哪里有新兴产业,年轻人就踊跃地往哪里去。”孙不熟告诉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

目前,大湾区正在迈向全球科创企业新高地。据广东省发改委披露,截至2021年,大湾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万多家,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000家投资机构,已形成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世界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科技集群第二。

2022年,据工信部公示,大湾区共7个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未来,广东还将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聚焦优势领域打造若干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集群,被认为将是最具优势的突破领域。

除了“高大上”产业,孙不熟还提到了大湾区足够高的产业复杂度。港澳的金融服务和旅游、深圳的互联网和新能源、东莞与佛山的传统制造业......大湾区多元的产业门类能形成生态效应,满足不同人的就业需求,“什么样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立足”。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与产业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双向、生态关系。”孙不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以广州为例,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了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同时随着各类人才集聚广州,也改变了当地的就业格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天猫发布的《2020新国货之城报告》,全国75%的国货美妆品牌诞生于广州。2023年2月初,广州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广州化妆品产值规模将达到约1500亿元,打造化妆品产业网红经济。这对于无论是有资本积累的创业者,还是普通的一线电商职员而言,都是难得的工作机遇。

而且一个年轻人来到大湾区,哪怕不习惯一线城市的节奏,也还有丰富的选择。就如孙不熟所言,“广州深圳当然好,佛山东莞也不差,本身经济也很强,然后又和广深近。你在大湾区一个城市待久了,还可以去周边。”

 湾区生活的“松弛感”

不过,对年轻人而言,工作虽要紧,生活也不能耽误。

“讨生活赚钱是打工人离家外出的主要目的,但在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外出打工不再仅仅是为了讨生活。”蒋玉石表示,在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年轻人群体中,城市早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坐标那么简单,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生活方式和发展前景的融合,投射着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湾区便有能与年轻人的特点相匹配的生活。

年轻人可以到港澳畅享购物,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江门“狂飙”,欣赏富有广府特色的骑楼和碉楼;亦或是到广深观看演出、到珠海亲睹赛事、到东莞定制潮玩、到佛山品尝美食……

哪怕不外出游玩,年轻人在日常生活里也能感受到湾区的“松弛”。

拿年轻人很关心的通勤环境来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广深和同为一线城市的京沪相比,相对要友好不少,5千米内通勤比重远高于后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城交通的完善,2019年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心之间通勤时间改善显著,“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城市。从佛山南海区千灯湖出门,到广州的珠江新城上班,最快只用35分钟。

年轻人居住地的选择范围因此大为拓宽。据《2021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广佛两市间每天出行量达174万人次,深莞128万人次、珠中45万人次。对租房为主或买房预算不多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在广深、居住在佛莞,同时兼顾工作机会和生活成本。

除了通勤,公园也是判断城市宜居程度的一个切面。

“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在深圳人才公园,海边树立的半透明路牌上刻着这样的个性语句;远处是一座“圆周率桥”,两侧栏杆上镶嵌着圆周率小数点后2017位。在这座占地77万平方米的绿地上,遍布着这样的网红打卡点。

“深圳绿”俨然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深圳有1238个公园,星罗棋布,数量在全国数百个城市中名列第一,是第二名重庆的2倍以上。

不止深圳,整个大湾区都在建公园。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12座城市,就有一半坐落于大湾区。截至2021年,大湾区内地9市已建成3413座公园。按人均绿地公园面积来看,广州更是以24.5平方米位居全国重点城市之首,即使在大湾区相对靠后的中山,也超过了成都、杭州等园林建设发达的城市。

数量庞大、触手可及的公园给湾区青年们提供了最近的“远方”。

在受访专家看来,公园是一个公共产品,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是刚性需求。公园的建设能和产业产生联动,甚至影响到高新技术公司的选址。

“你去看一下东莞的松山湖,你会发现,环境好不仅仅是改善你的生活品质。一些高科技公司,它在哪儿选址都行,这个时候它就倾向于去那些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孙不熟说。以深圳人才公园为例,这远不只是一个普通公园:它集纳了创客空间、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甚至还有健身房。

漫步在湾区的公园中,年轻人还能呼吸全国领先的优质空气。

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梳理生态环境部2022年各个月份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发现,在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均多次上榜20强。这意味着在大湾区里,年轻人能看到更多蓝天白云,不用太担心雾霾阻碍自己的“养生”之路。

“湾区生活”的松弛还不止于此。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大湾区有着全国首屈一指的便利店饱和度(即当地总人口数/门店总量),东莞、中山、惠州在这一指标上均优于上海。例如东莞,平均每2052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这一饱和度高居全国第一,而且六成以上都是24小时便利店。“中国便利店之都”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夜晚漫步湾区街头,煲仔饭、双皮奶、白切鸡……上至商场的米其林餐厅,下至城中村的小铺子,各种价位的夜宵任君挑选。稍晚回家,也不怕坐车难。在全国夜间出行最为活跃的广州,按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的统计,光夜班公交就高达150条。

便利店和夜宵虽不起眼,但对于一个离乡奋斗的年轻人而言,有时就是疲惫下班后能获得的最好的慰藉。

工作优质丰富,生活便利多彩,这样的大湾区,年轻人怎能不爱呢?

提起大湾区,你的第一印象又是什么呢?

欢迎评论,告诉我们答案~

出   品: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

             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指   导:丁青云、谭婷

统   筹:张楠

研究员:黄欣然、祝浩杰

设   计:廖苑妮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