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方面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绿色转型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生产发展方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具体举措和计划,包括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等。业内人士认为,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及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将成为热点,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也将成为新趋势。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国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占比提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新时代十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跃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产量超过全球一半。我国成功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布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对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尤其重要。
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朱亚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对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全面降碳减排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向绿色低碳化的高质量经济转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晋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要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60-65%,能耗强度的下降幅度是与这个目标相适应的。当然,新能源占比也需要快速提升。
针对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徐晋涛认为,提高能源效率的贡献大约占总体减排目标的20-30%。因此,提高能效会被长期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够实现新能源结构转换方面的突破,能效指标的重要性会下降。今后,能源管理的重点从提高能耗效率进一步转向加强新能源替代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过高,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徐晋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要大力提升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使新能源逐渐替代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比大幅提升。其中有几个需要突破的重点,一是新能源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二是发展分布式新能源体系,在各个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加速实现低成本的新能源替代;三是发展低成本的储能技术体系;四是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电力市场。
关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展望2023年以及更长期的趋势,新增电力需求可由逐年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满足,而不是通过增加煤炭和煤电产能来弥补,这将是一个大前提、大方向。着眼当下,煤电机组的高存量,仍然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需要面对的关键挑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
邹骥认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全面综合地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地热、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同时,在建设推进中需要综合考虑电源、储能、电网以及电网的调度,还有需求侧用户端的调节等多方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智慧电网和智慧调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国家的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各个环节,全面均衡发展,先将新能源系统的规模、质量和功能发展起来,让可再生能源更稳定、成熟和可靠,最终完成能源转型。
在邹骥看来,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立电源,要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电源。立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质量,让供电更持续平稳。立电网,加强电网调配能力。立绿电消纳。立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好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
值得留意的是,自2020年起,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今年也强调了“加强绿色发展金融支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加速推进,对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大,而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也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将继续成为绿色转型的趋势和方向,期待央行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和标准。
徐晋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必须转换政策思路。过去搞环保或减碳,过于依赖行政性措施,导致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运动式降污”。转换政策思路,就是要更多尝试和应用长效、低成本的政策工具,即经济政策,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是一个解题思路。
徐晋涛认为,污染治理和气候行动中主要的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碳交易、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价上网等措施。要加大环境税征收力度,提升地方政府主动加强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在碳交易体系建设中,由原来的强度指标改为绝对减排量指标。探索碳税的发展应用,特别是要探索未来发达国家市场设立“边境调节机制”后,对应出口品征收“碳税”的问题。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的重点方向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金融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预计将充分发挥更显著的实际价值,今年有几个重点方向。
一是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提高绿色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并扩大中外绿色标准的互认与协同,例如推进中英、中法等绿色金融标准合作。
二是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自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将迈入新台阶,预计将继续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推进债券市场国际化,促进投资者多元化参与。同时,加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推动建立以绿色金融为导向的信贷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支持绿色投资和绿色项目的融资。
三是推动绿色投资和风险管理创新,并兼顾绿色金融创新,预计将探索建立符合绿色金融需求的投资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推动绿色投资创新发展。加强绿色金融监管,强化对绿色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可控。同时,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和示范,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应用,建立一批绿色金融示范项目和示范机构,推广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尤其是借助气候投融资试点经验,带动更大范围内的气候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随着我国对绿色转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转型金融作为实现我国产业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手段之一。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绿色金融层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增长速度很快。下一步,要把精准减排的货币工具用得更好,进一步拓展试点范围,促进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各地在转型金融方面处于试点状态,缺乏统一标准,需要国家层面的标准,对债券市场、银行会提供好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也可积极探索根据投资试点进行转型金融尝试。
“光靠金融机构自身很难做这些,因为缺乏标准政策引导以及相配套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监督引导等。”曾刚表示。
转型金融下一步要探讨的重点,一方面是有效促进减排,另一方面是将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不管是对宏观经济还是企业个体来说,转型实际上是有风险的。对转型金融有效的支持和介入,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也可以防范金融风险。”曾刚表示,2016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建构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后续的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新阶段在“双碳”目标以及转型金融背景下,需要新的指导意见来统筹规划整体的技术金融转移、金融发展整体路径,以更好地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体系有 。
(实习生郭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