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更加主动地把市场监管事业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中思考谋划,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市场监管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更加坚定地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着力完善高水平的公平竞争制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折不扣完成好有关机构改革任务,以扎实成效推动党的二十大和二中全会精神在市场监管领域落地落实。
地方行动
四川:启动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实现100个事项“秒批秒办”
近日,四川省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要点》提出,要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对标创新行动,启动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对全国首批50项营商环境试点改革举措和四川省70项试点改革举措落地情况实施核查;强化对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少于60亿元,推广“制惠贷”“园保贷”“天府科创贷”,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12月底前认定2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命名300个“天府微创园”,健全完善五级创业平台体系,扶持更多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开展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专项行动,加快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服务体系;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12月底前完成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集中治理,严厉打击虚报还款金额、将无分歧欠款做成有争议欠款、增设额外还款条件或以不签合同、不开发票、不验收、未完成审计等方式变相拖欠的行为。
《工作要点》提出,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据企业群众办事需求,12月底前实现100个事项“秒批秒办”、100个事项“一证一照办”、50个事项“零材料办”、50个事项“省内通办”;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材料等应用,6月底前实现电子材料智能匹配办事申请材料;12月底前实现省内自建系统签发的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和“免提交”,政府侧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全面加盖电子印章。在投资、科技、交通运输等20个行业领域,出台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方案或政策措施。12月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证明超市”,梳理发布高频电子证明清单。
《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清单化管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事项“一单一图一表”实施审批,积极探索进一步减少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的创新举措;强化分级协调、优化并联办理,落实好重要项目用地、规划、环境评价等方面审批改革举措;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区域评估”“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健全新型监管机制,推动出台四川省社会信用条例,开展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开展市场监管领域信用提升行动,助力市场主体转型发展;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构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模型,提高综合研判和协同处置能力,及早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
在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部分,《工作要点》提出,聚焦新生儿出生、员工录用、灵活就业、职工退休、就医、婚育等高频应用场景,推动一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免证办”事项实现“川渝通办”,有序推进高频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和跨区域应用;在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和万达开、遂潼、泸永江等毗邻地区以及高竹新区等地拓展“川渝通办”事项,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审批结果互认”,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对外合作等领域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深化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川渝开放合作区”虚拟地址注册登记,对住所(经营场所)采用“川渝开放合作区+实际生产经营地址”的方式予以登记,助推企业在川渝两地一处设立、财税共享;推动信用体系协同发展,共同开发信用应用场景,实现守信激励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共享互认。
北京:研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3月15日上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体化为目标,抓好实施方案落地,始终保持营商环境的首善之区地位。深化简政放权,继续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改革成果,进一步清除各种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建设现代政务服务体系,抓好“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市民群众和企业的体验感。聚焦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提供高效优良的服务。落实好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继续开展企业大走访,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持续对接国际一流标准,更有针对性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坚持精准有效、分类施策,着力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既严格规范又包容审慎,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以企业群众视角广泛开展政策解读。
上海:2023年底实现高频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企业群众首办成功率不低于90%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23年上海市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根据《工作要点》, 2023年上海将打造“一网通办”智慧好办2.0版,主要目标包括优化法人和个人“双100”高频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推进智能申报,实现企业群众首办成功率不低于90%,人工帮办解决率不低于90%,新增和优化市级“免申即享”服务54项,新增和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11个等。
《工作要点》指出,2023年,上海将全面提升“一网通办”帮办响应速度和精准解决率,提升帮办系统服务能级。优化拓展线上线下帮办服务,“双100”高频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开通“专业人工帮办”,实现1分钟响应、90%解决率;“12345”热线三方通话直转部门专业人员接听,接通率90%;建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帮办、整改闭环联动机制。深化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模式。推进条件成熟的行政给付、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政策体检”全覆盖。新增28项市级“免申即享”服务,鼓励各区推出区级“免申即享”服务。
《工作要点》中要求,构建全周期、全领域、全渠道泛在可及服务体系。预约办理现场平均等候时间一般事项不超过10分钟、复杂事项不超过30分钟,窗口平均办理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推动“随申办”市民云迭代升级,强化数字普惠,为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多版本高质量服务。深化拓展“一人一码”应用场景,持续推进离线“随申码”在助老扶幼等场景作为权益凭证等应用,进一步提升市民数字化便利获得感。鼓励有条件的市级部门和区打造虚拟政务服务大厅,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居(村)委会创新试点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事项向居(村)委会延伸。强化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内容供给,打造线下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工作要点》还明确了强化数据和技术赋能,更好为优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服务中枢,提升政务云底层算力资源支撑,按需打造图形处理器(GPU)等异构智能算力支撑能力。持续优化迭代,强化各领域算法模型建模和机器深度学习,优化智能引导主题,不断拓展“AI+一网通办”智能场景应用。创新区块链在“一网通办”中应用,探索区块链在税务服务、市场监管、民生服务、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场景中应用。
典型案例
云南:大力推行电子保函 2022年投标企业保险费率降至0.3%
2022年,云南省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大力推行电子保函(保险),电子保函(保险)共服务全省14989个项目,占总交易项目数的60.9%,为投标企业减少资金占用201亿元,保险费率从最初的1.5%降至0.3%,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2021年底,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完成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上云工作,实现了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朵云”。市场主体和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统一使用云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交易活动。全省云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纵向与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对接,横向与省政务服务平台、省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中国(云南)平台、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对接。各地市场主体可通过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办理进场登记、场地预约、信息发布、招标文件下载等事项,投标人还可全程网上开标,投标、开标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效率大幅提升。全省实现公共资源“一张网”交易、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交易数据“一网汇聚”、交易信息“一网尽览”、监督管理“一网协同”,形成了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潜在投标人参与招标投标项目时,需要缴纳最高不超过80万元的投标保证金,为减轻投标人现金流负担,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为投标人投标提供投标保证保险电子保函服务,有效解决了投标人贷款融资难、招标人风险控制难、政府部门监督管理难等问题。2022年1月至8月,全省通过平台交易14912个项目,投标参与149195人次,交易完成4335.9亿元。
2021年底,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了《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接入电子保函服务指导意见》(云发改平台建管〔2021〕1152号),面向全国金融机构提供开放无歧视的投标保证保险电子保函接入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一次接入、全省通办”,切实降低企业投标成本,提高服务便利化。
此外,云南省进一步优化交易服务流程、压减办结时限,将法定的受理服务时限从1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小时内办结,开放交易场所预约服务,为重点项目、交易金额上亿元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容缺受理服务。
北京:2022年底北京市场主体存量236万户,96%的注册业务以信用承诺制办理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营商环境建设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截止12月末,北京市市场主体存量236.12万户,同比增长5.57%。1-12月份,新设市场主体27.14万户,同比增长5.25%,其中,新设企业24.68万户,同比增长3.72%;新设个体工商户2.42万户,同比增长23.54%。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构建高效智能准入模式。试点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修订市场主体告知承诺制,实施除名标记制度,畅通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渠道,探索经营范围自主公示,推进住所登记智能化,深化“证照联办”改革,试点餐饮企业事前服务,优化分支机构办理模式。2022年,已有超10000户市场主体通过确认制方式办理登记注册,1000余户企业进行了经营范围自主公示,为近300户企业提供了“证照联办”服务,办理餐饮企业咨询服务513户次,全市96%以上的登记注册业务通过信用承诺制办理。
二是打造规范精准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开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加强风险分类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广告导向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合规指导,构建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出台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审慎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等柔性监管举措。已在31个场景建立行业主管牵头、归口部门负责的一体化综合监管机制;2022年,针对“信用风险较高”以上等级市场主体开展部门联合抽查检查2.76万户。轻微免罚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案件3917件,免罚金额约1.7亿元。针对疫情期间市场主体无法按时年报或暂时失联情况,采取审慎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等柔性管理措施,已有14471户市场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实现信用修复。
三是实施高效规范执法。推进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同,与天津河北签订《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监管执法领域子协议》;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执法,2022年全市推动向市场主体退还(含核免、整改)各类费用超7.0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近1.5万户;建立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制度,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知识产权类案件平均办案时限压缩超20%。
四是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先进标准 ,提供计量支撑,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全市31个企业标准上榜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101家企业的117项标准实现对标;新建4家产业、能源计量中心,发布18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和6项京津冀共建计量技术规范;截止2022年底,累计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平台数量达10个,已服务各类企业4000余次。
五是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市场主体登记智慧网办,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数字服务建设,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管理,简化检验检测机构人员信息变更办理流程,试点CCC免办自我承诺便捷通道。截至12月底,85余万户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超95%;已有175104人通过线上领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子证书。
六是助企纾困,服务企业发展。推行歇业备案制,开展企业许可证延期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核查。截至12月底,全市歇业市场主体存量320户;共有17家企业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在线办理了工业产品许可证延续、变更等业务;95家企业分别享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自动顺延;通过远程核查的方式为 4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办理了许可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