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从棉花糖实验看如何抵挡诱惑

2023年05月06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洁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一年年终的时候,拿出一张纸或者一个本子,兴致勃勃地写下自己来年的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减肥、工作、锻炼、交友等各种目标。

但是很快,大部分人会发现,相比于执行这些计划,自己更擅长的是找借口去躲闪它们:或许不到一个月,这些曾经的计划就如同过眼烟云一般消失了。

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野心勃勃却无能为力?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所著的《延迟满足》,或许能透露部分答案。

米歇尔教授又被称为“棉花糖实验之父”,棉花糖实验算是心理学中最为著名的几个实验之一,而这本书也要从这里开始。

从棉花糖实验开始

自1962年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开始进行“棉花糖实验”。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预测出参与实验的儿童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

这个实验其实非常简单:实验人员请孩子们做出一个选择,是立刻得到一个小奖励,比如一块棉花糖,抑或是等待20分钟之后,得到一个更大的奖励,比如两块棉花糖。

结果也非常明确,尽管仍有不小的争议:那些愿意选择等待的孩子,未来在学业、社交甚至健康上都有更好的表现。

这就回到了本书的关键概念:延迟满足。请想象一个你非常想要的东西: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棉花糖;对于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或许是一个非常想要的游戏机;对于更为年长的成年人,可以诱惑的东西更多,也更为多元。

让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孩子的视角:棉花糖白白的、软软的很蓬松,就像云朵一样,吃上一口甜甜的,有几个孩子能够扛住这个诱惑呢?但确实有一些孩子,在获得更高奖赏的可能性驱使下,并没有马上吃掉棉花糖。

他们在忍耐,想要通过忍耐得到“延迟满足”。而延迟满足的背后,是抵御短期诱惑的能力,以从长期来看获得更高的收益。如果使用一个更为积极的词语,那就是这些孩子是更有自控力的。

这本书全篇都在谈上面这几个概念,但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部分是介绍棉花糖实验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孩子们怎么用自己的方法抵御诱惑;第二个部分,则是谈延迟满足能力如何形成,以及为什么这一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具有“预见性”;第三部分则更为详细的分析,延迟满足所代表的自控力,是如何帮助人们过好这一生;第四部分则从更广泛的社会视角,来谈延迟满足的应用。

而我认为,这本书全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米歇尔教授不断谈到的“可塑性”,而这也是所有心理学实验中,最为期待发生的。不过,“改变”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年终写来年的计划,他会明白这一点。

怎么读这本书?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如何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自己觉得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阅读:心理学与自我控制(包括如何为人父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延迟满足》详细地介绍了米歇尔教授和同伴如何设计“棉花糖实验”,当实验进行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如何,以及发生变量时(比如实验对象的年龄发生改变),结果又有什么不同。

不过,我更想从另外两个侧面来谈这本书:第一,从实验对象来说,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会以孩子甚至婴儿作为观察的对象。而考察四五岁的孩子是否能延迟满足,以及延迟满足给这些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读者可以重新审视: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这曾经是心理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但现在更倾向于先天和后天联合塑造了一个人。

第二,这本书的一个理论基础是大脑的冲动系统和冷静系统。所谓的冲动系统,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更从本能出发,去应对恐惧、愤怒、饥饿等人类的根本问题。冲动系统是应对压力的根本模式,寻求即刻满足,当一个人看到一个蛋糕就走不动道——很明显,冲动系统正在发挥它的力量。

另一个则是冷静系统,是一个可以根据刺激物进行调节,产生理性、反思与策略性行为的系统。冷静系统并非是人类天生获得的,我们很难和几个月的婴儿谈“冷静”,米歇尔教授认为这一系统至少要20岁之后才能发育成熟。

人类社会追捧冷静系统发达的人,崇拜政治家、运动员、科学家,他们都是能够忍耐短期的痛苦,通过冷静系统调节自身并追求更高利益的人。而米歇尔教授在这本书中谈到延迟满足如何在社会上发挥效用:有学校通过构建延迟满足中的“性格技能”,使学生们有能力去赢得属于他们的机会。

辩证看待自我控制

“性格技能”的背后,米歇尔教授认为是自我控制,是放低“现在”重视“将来”。

自我控制是《延迟满足》反复谈及的一个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能够在棉花糖实验中忍耐20分钟的孩子,是更有自控力的;相对于其他成人,愿意不拿现在的10美元,而拿未来11美元的成年人是更有自控力的。

他们相对更注重长期利益。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年终计划最终会成为“幻影”,就因为过度高估自己冷静系统的效力:它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缺失。很多时候,如不满足我们的冲动系统,比如计划减肥的人看到一块很想吃的蛋糕,那么其痛苦实在是难以承受的:很多人在写来年计划的时候,也并没有足够执行的动力。

为了增强自我控制力,在《延迟满足》一书中,米歇尔教授给出了很多建议,我略举几个。比如,首先很多时候我们要避免和刺激源直接接触:宁可看到一张图片,不要看到一个真实的蛋糕;其次,评估自己,看看哪一些最容易挑动我们冲动系统的“热点”。比如一个想要和人打好关系的人,需要明白自己在哪些刺激下最容易生气或者爆发,尽量避免这一场景;最后,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可以将视角抽离,将自己当成“墙上的一只苍蝇”(米歇尔教授的原话),重新审视这一段经历。

相对于过去,我们面对更多的刺激源:拥挤的城市、大量的人群、更高节奏的工作、更狭窄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人类这种曾经长期以打猎与采集为生的、生活在广阔天地中的生物,快速进化到目前更多依靠人类城镇分工合作来生存的一员,所不得不忍受的。

我们的冲动系统不喜欢这些,面对大量刺激,经常过度的运作,最终使人“精疲力竭”。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机这种既有很强的可获得性,又聚焦于每个人所喜欢的部分(就如同棉花糖之于四五岁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防御手段,缓解人们由于处于不熟悉或者不喜欢的环境中,冲动系统的过度运作。

而作为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也需要足够的策略。米歇尔教授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们可能更会模仿家长们如何去做,而不是听他们如何去说。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自控力带来的问题:过度骄傲。无数在社会上颇有建树的人,自控力很强,但却跌入一个明显的陷阱,这首先是因为自控力会有选择地出现,一个人或许认为在工作中需要自控力,但在生活中不需要。其次,一个拥有自控力的人或许会过度骄傲,从而使自控力丧失。

相比于获得自控力,这本书用了相对短的篇幅谈了另外一面:过度自控会发生什么?这是延迟满足的另外一面。

有时候我们需要来点自我奖励,满足我们的冲动系统。并不是所有自控都是好的,过度的压力只会耗尽一个人的意志力,使人类跌向另外一个深渊。

保持平衡,这是更重要的:不要过度等待你的棉花糖。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