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可能已经陷入两难,因为随着新数据的出台,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的加息已步入尾声或又存在不确定性。
之前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依据在于,暴力加息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向效应正在显现。正如美东时间24日下午,美联储公布的最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纪要,一改以往的乐观态度,正式承认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区间概率已经大大增加。
在对美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测中,该纪要认为紧缩的金融状况,以及银行信贷预期的进一步收紧,会导致美国经济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步入“温和的衰退”。就短期GDP走势而言,该纪要预计未来两个季度,美国实际GDP将开始减速,继而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小幅下降。美联储还预计2024年和2025年的实际GDP增长将低于对潜在产出增长的估计。同时判断今年的失业率将会继续上升,2024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
通读纪要后有一个直观感受,那就是大幅度加息并没有使得美国通胀形势得到彻底扭转。该纪要指出,美联储坚定地致力于把通货膨胀率恢复到2%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诉求,将继续减少持有的国债和机构债务以及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政策效果显然没有让美联储感到欣慰,实际通胀数据显示,虽然4月美国通胀率出现了放缓迹象,但绝对值仍然居高不下。在截至3月份的过去12个月中,美国核心PCE的整体指数为4.2%,其中,排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变化的PCE为4.6%。最新公布的密歇根大学4月份消费者调查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3月份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虽然低于去年峰值,但近期通胀预期指标仍呈上升态势。
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另一个不确定性,在于持续发酵的银行业危机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脆弱性。在纪要中,美联储承认在国内信贷市场,一些企业和家庭的借贷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小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上行,已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同时,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流动放缓还叠加了此次银行兑付危机,美联储认为,虽然中小银行存款外流在3月底和4月初已基本停止,但市场仍然对银行压力再次加剧的可能性保持着警惕。因为对绝大多数银行来说,股票价格的下跌,反映了市场对银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
语言上的委婉表达,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尽管对美国银行业的偿付能力并没有什么大的担忧,但是银行业承压下的高借贷成本和市场波动,对企业融资正在产生影响。一个佐证就是,和去年同期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银行业报表显示的商业和工业(C&I)贷款增速非常疲软。4月高级信贷官员银行贷款实践调查(SLOOS)、3月全国独立企业联合会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消费者预期调查数据都显示,美国的银行信贷条件还在进一步收紧。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观察接下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还不能忽视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的影响。在两党政治博弈之下,美国债务上限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持续酝酿和发酵。24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由于美国政府未能采取措施有效应对财政挑战,所以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这对于致力于通过加息实现通胀调控目标的美联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显然,若持续加息,美联储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暂停加息或者说自此开始步入降息通道,核心经济数据又与其自身的政策诉求相互矛盾。
或许在整体偏鹰派的美联储看来,这些所谓的负面压力都是为了将通胀控制在2%目标的必要成本。但在银行信贷承压,经济增长下行,银行业危机持续发酵和债务上限危机悬而未决等因素影响之下,若和美联储在纪要中所强调的那样,维持超过5.25%的利率区间至明年1月份,是否还能有足够的共识?明年1月之前是否还有一波温和的加息?
显然,这种不确定性取决于接下来美国的经济数据,但一个非常确定的判断是,接下来美联储货币政策面临的质疑和分歧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