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我国从2001年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被称为“第八轮课改”,其核心目标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此轮深化行动从2023年开展至2027年,可以理解为“第八轮课改plus”。《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新课程改革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与社会预期却存在较大差距。直到2021年7月‘双减’之前,中小学生升学压力居高不下,竞争重心不断下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现象十分突出。”一位不愿具名的课程教学研究专家说。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和介绍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下称“双新”)。落实“双新”课程改革,需要地方和学校积极响应。
“但在一些学校,校长与教师存在观望等待心理,有的则不知如何下手。”上述专家称。
近期,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先后下达,比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迭代升级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需要在深化课程改革中予以体现。
《行动方案》因此提出了五项行动: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教学评价牵引行动、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很好贯彻落实了新近发布的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政策。
未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全国中小学校将开展一场稳健有序的深化改革行动。
课程规划引领课程建设
在课程方案的设置方面,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普通高中实施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行动方案》要求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学校规划,并健全课程实施监测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
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忽略了统编教材,却把教学辅导用书当作依据,教学偏离了国家课程规定的实施原则和要求。”上述课程教学研究专家说。
“事实上,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是‘双新’课程落实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调适和创新。”他说。
在2019年6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实好。课程标准规定了开什么课,每门课要多少课时,现在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严格规范教学管理。”
“将来还要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学校是不是把课程标准执行到位了,该开设的课程是不是开齐开足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吕玉刚说。
果然,《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研制监测关键指标,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双减”的必然要求。2021年7月《“双减”意见》提出,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制、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
《行动方案》提出,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目前,“少教多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展的教学管理改革中,在现有班级管理的基础上,组建微型学习小组,与家长、教师共同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做学程规划,创建微课程模块,设计学习任务群,跟踪辅导记录学生的学习,开展学习质量评估,组织学习成果展示,进行教学评述等。
基础教育质量享誉全球的芬兰2016年也开展了综合性教学改革。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李敏曾记录了芬兰坦佩雷大学基地校的一节以文化建筑为主题的课程,学生共17名,来自二年级不同的班级,还有2名三年级学生。
课程开场是身体放松的活动,之后教师讲解有关文化建筑等相关符号的知识,师生使用纸质教辅资料,讨论文化建筑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室中穿梭、走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接下来教师利用移动多媒体展示和讨论学校周围的一些文化建筑以及相关资讯。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又做了一次五分钟的放松操。下半堂课,教师继续呈现了一些与文化建筑相关的照片和视频,以学生个体表达和小组讨论为主。之后让学生在课业簿上涂写有关文化建筑的单词和图画。
李敏介绍,芬兰要求面向7-16岁学生的全部学校必须在课程纲要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有1次,可持续数周)用于多学科教学,具体时间长短由学校自行决定。
科学教育尤其适合综合性教学和实践教学。
为了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行动方案》要求开展科学素养提升行动,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行动方案》提出,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遴选推广一批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优秀案例。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
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近年来,跨学科、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项目制学习正在得到推广,而课后服务给了探索项目制学习的良好契机。
浙江省在课程规划中,就形成了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指向学生的实践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并将课后服务纳入拓展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