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 南沙报道
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南沙创享湾举行。这是南沙首次承办穗港澳主题的非遗活动,10日-12日三天,市民可以在南沙近距离集中体验三地20个非遗项目,“原汁原味”欣赏由非遗传承人们带来的“龙狮共舞”、岭南古琴、南音说唱、咸水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联合表演。
据介绍,6月期间,广州将有120余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接踵而来,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疫情三年之后再聚首,这次在南沙的交流活动机会难得。很高兴我们能够向大家介绍香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更有幸听到三地非遗传承人分享过去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传承故事。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这一份热诚令人感动,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香港非遗办事处总监何惠仪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道。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穗港联袂表演“龙狮共舞”。受访者供图)
文化一脉相承,音乐剧《雄狮少年》明年初将在粤港分别推出普通话粤语版本
“穗港龙狮文化交流已超过40年,我们也已经连续20多年参加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每两年举办的世界香港夜光龙·醒狮锦标赛。” 醒狮省级传承人、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赵伟斌在穗港澳三地非遗沙龙上介绍,近年来,在电影《雄狮少年》等影视作品助力下,醒狮文化的交流推广也迎来了新机遇。
作为《雄狮少年》的醒狮指导,赵伟斌介绍,《雄狮少年》音乐剧的普通话、粤语版本将分别在明年1月和3月在粤港两地推出。他也向三地非遗传承人发出合作邀请,醒狮文化几乎可以和所有非遗项目联动,从而形成合力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在本次活动中,穗港联袂表演“龙狮共舞”,香港团队来自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龙尾”刘鸿志是年仅24岁的非遗传承人,他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龙狮凝聚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艺术、精神,也具有全球影响力,自己希望通过参加大湾区各地的龙狮表演、比赛,推动文化交流、心意相通。
“粤剧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这正是由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推动才能取得的成果。”何惠仪说道。
据介绍,本次“湾区非遗”穗港澳非遗主题展共展出了来自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的20个非遗项目,其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麒麟舞、扒龙舟、粤剧戏服、广式莲蓉饼、竹编、南沙妈祖信俗、香云纱染整技艺、广州玉雕、广彩等广州非遗外,还有来自香港的扎作技艺、舞龙舞狮、戏棚搭建技艺、港式奶茶制作技艺,以及来自澳门的瓷微刻工艺、葡萄牙瓷砖画、凉果制作、广彩、土地信俗等极具港澳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让市民一饱眼福。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表示,数千年来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成为了我们新时代解读古老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活密码,要全力发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与时代共进、为人民共享,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历久弥新,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使命。本次活动聚焦于穗港澳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底色,深挖穗港澳一脉相承的历史底蕴。
接下来的6月广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还将举办“增城分会场暨增城非遗月活动”“2023年广州非遗开放日”“2023年广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6月中下旬,庆祝古琴艺术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周年活动“岭南古琴音乐会”“留光溢彩——2023广东客家山歌交流展演”“广州非遗研究及活化年度成果发布会暨首届广州非遗艺术时尚周闭幕式”“非遗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将在广州市文化馆接连上演。
让非遗“活起来”,青年创新传承和创新非遗体验成为关键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如何让青年更广泛、深度地参与传播和传承,是关键,也是难点。
在穗港澳三地非遗传承人交流中,来自澳门的南音说唱国家级传承人区均祥认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如何让年轻人对非遗感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感受非遗,需要各方共同思考方案和努力推动。
“几十年里,我收了上百个徒弟,不少出师后都自己开茶餐厅,有了养家糊口的本事。” 来自香港的港式奶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济方都提到陈济方也表示,港式奶茶由调配茶叶、煲茶、撞茶、焗茶、撞奶等步骤炮制而成,已是所有香港茶餐厅的必备饮品,也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在香港的交融。但如今,各种饮品竞争激烈,并且餐厅水吧工作时间比较长,年轻人入行渐少,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面临了困难。
来自广州的岭南古琴省级传承人区君虹与区宏山父子,也在活动首日演绎了非遗两代传承的一段佳话。在当日上午的启动仪式上,两人古琴合奏,借琴弦抒意。区宏山是80后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古琴逐渐熟悉,并且在实践中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如今在区宏山的推动下,古琴授课从一对一发展为小组教学,甚至是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进行传播推广,使古琴艺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何惠仪也分享了香港经验,目前香港既有以聚焦非遗传承人师徒对话的沉浸式主题展览,也有以“移动非遗”巴士为载体的校园走访互动,都是为了提高青年在非遗传承活动中的参与度。
除了鼓励青年创新传承之外,在非遗推广过程创新体验也很重要。广州市文化馆书记牟辽川分享,通过在研学活动融入了沉浸式实景非遗剧本杀等多元体验形式,可以给予年轻人创新非遗体验。
5月4日,“珠水同舟——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系列研学”首期活动在广州举行,暨南大学20名在读港澳籍大学生走进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心阁、沙湾古镇等地。学生们受研学启发,制作视频作品在自媒体渠道发布,实现了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目前广州市文广旅局与旅行机构合作开发了20条非遗线路,提供特色旅游体验。
牟辽川介绍,广州正在将“五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商圈”“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博物馆”等)转变为常态化的“五在”。其中,“非遗在校园”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500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活动。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文化财富,把它助力其他产业发展,这类案例在广州市比较多的。比如非遗+游戏、非遗+动漫、非遗+电影等。”广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部长董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