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实习生 高文欣 上海报道,
2022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轻松的一年,“股债双杀”、产品净值化、持续低利率环境等等冲击下,大部分资管机构遭遇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保险资金作为期限长、体量大的资金类型,在投资上其独树一帜的战略指导和配置安排,一些机构也精准预判和把握了市场节奏。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对话资管30人”栏目专访了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严赟华,严赟华表示,未来公司将以目标收益、FOF、股息价值策略为核心,在固收配置策略方面,加大长久期利率品种的配置力度,同时坚守信用风险底线,注重资产质量、息票与期限的匹配。
中国太保集团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中国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率4.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净投资收益率4.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末,集团管理资产达27,242.30亿元,较上年末增 长4.7%,其中,第三方管理资产规模为6,979.4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6%。
目标收益、FOF、股息价值策略为核心
《21世纪》:请介绍下公司近期的发展情况和在运营管理上有哪些成绩?
严赟华:这两年公司主要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在这过程中也在主动选择一些赛道。目前,公司一些主动管理型产品规模已经突破百亿,在行业内处于相对的领先地位。对于保险资管来说,相较服务第三方更多的是服务于保险主业、服务于母集团的投资需求,在第三方业务上,我们更注重的是获取绝对回报而不是管理费。截至2022年末,太保资产的受托管理资产总额超过15000亿元,我们更注重投资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市场上许多资管机构存在巨大的差异。
基于这样的第三方业务的基因,怎么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希望把能够真正获取投资收益这部分的能力向市场发声。从2012-2023年3月31日,太保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情况,跑赢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年化收益率超过6个百分点。
另外一点,去年四季度市场股债市场均大幅波动,各类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作为开放式产品,应该是随时随地可以提现的,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产品其实是有约定期限的,客户的突发赎回要求解决不了。我们的货币产品去年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作为真正的流动性产品,我们去年四季度产品规模也曾遭遇较大规模的赎回,我们也都成功应对。而这样的产品流动性和管理能力,是市场上是相当少见的,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可能在市场里我们的收益并不是最高,但是我们产品的安全边际是绝对高的,我们投的资产的安全性好、流动性好。
接下来我们关注的是怎么稳定的投资收益持续下来,形成稳定的投资能力。我认为我们和基金公司的最大差异是把投资能力输出,而不是把某一个基金经理输出,我们的收益并不是某一个基金经理带来的,而是一个团队的能力和公司的能力。
《21世纪》:对于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严赟华:关于投资这一块怎么做起来、怎么赚钱,其实都围绕着我们的核心策略——股息价值策略,这也是我们公司坚持了十多年的长期策略。
股息价值投资策略是通过在权益市场中捕捉确定性现金流资产,可以在获取权益市场beta收益的同时提供固定收益安全保障,形成了比权益投资更稳健、比债券收益更客观的全天候替代方案,对稳健资金长期资产配置意义重大。在过去5年可比资管产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股息价值策略相比纯股、纯债策略均具备显著优势。股息价值产品是公司发行的一款基于大账户主策略而形成的第三方权益型产品。产品运行的定位是寻找市场上低估值、高股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上市公司,通过构建一个A+H优势选股形成的高股息组合,来获取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
《21世纪》:公司当前以及接下来一个阶段的发展策略是怎样的,目前关注和推进的重点业务或项目有哪些?
严赟华: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策略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稳定的,长期的主动管理策略建议和完善的事前事后的投研服务机制。不断提升资产市场营销内涵及外延的增长,持续优化质量结构,完成全面质量转型的同时保障规模及收入的稳步增长。
具体来看,在产品端,深度挖掘产品创新,提升核心策略单品规模,实现多个过百亿级的核心策略单品,稳住收入基本盘;在客户端,多层次新型客户触达模式,综合性方案的数字化服务;此外,依托系统内高净值人群,积累个人产品运行经验,延伸养老金融服务范式。
未来几年,可以在多样化客群、助力实体经济、改革及业务创新等三个方向上发力:1.将资产管理能力输出到全市场;2.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3.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持续改革与开放的先锋。
在重点项目上,以目标收益、FOF、股息价值策略为核心,继续深耕保险、银行两大核心客户群,加强与母公司协同,培育高净值个人客户群。
资管行业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21世纪》:结合公司和行业情况谈谈,近几年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负债端和资产端各自出现了哪些新的机会和挑战?
严赟华:挑战方面,一是市场化转型的挑战,保险资管最初服务于股东方,缺乏市场化业务。要认识到业务创新对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要重视思想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发挥好保险资金的特性和专长,在投资模式、业务模式、合作模式上做出调整和创新。当前要把策略推向市场,就必须面临市场化转型的挑战;二是面临其他资管机构的挑战,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资管市场,会带来相应冲击。此外,银行理财公司的成立也会对保险资管构成挑战;三是公司治理方面需要完善。
机遇方面,首先,服务国家实体经济是保险资金的强项,“十四五”规划下,可以找到很多例如ESG等投资机会;其次,资管新规既拓宽了保险资管原有的业务边界和服务方式,也使得各类资管机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减少“套利”行为,竞争相对简单,使得各机构可以专注于投资能力和风控能力;最后,数字化转型阶段,一些机构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资管新规出台后,我国大资管行业逐渐回归本源,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当前已步入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翌年,资管行业格局得到重塑,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呈现出理财全面净值化、券商资管更规范、养老金融产品发展提速等新特征。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大资管行业格局得以重塑,行业布局更加健康。一方面,旧式问题产品得到整改。保本理财、刚性兑付等退出历史舞台,非标投资、同业通道等业务被大幅压降。
《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趋势,行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的业务方向和模式?想要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取胜,你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塑造?
严赟华:新业务新方向方面,2021年11月保险机构被允许开展公募REITs投资业务,截至2022年底,已有66家保险资金参与21只公募REITs的配售和发行。对保险资管产品来说,公募REITs是一大有益补充。保险机构手握万亿长期资金,倾向配置长期性、稳健性特征的金融资产,公募REITs具备长期配置价值,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2023年3月证监会再发文,指导证券交易所制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支持优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开展资产证券化(ABS)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
竞争优势方面,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多个投资领域都能发挥资产配置效能。保险资管的核心优势在于大类资产配置及相应的全品种投资能力、长久期资金管理经验以及具备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更精准地满足长期资金对安全性、收益稳定性及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的主要诉求。
对于能力塑造,我们希望,第一,拓展市占率提高市场影响力;第二,扩大客户覆盖范围提升三方资管占比;第三,打造太保资产特色优势及明星品牌;第四。加强金融科技实现精准信息收集及个性化客户服务;第五,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及社会责任。
《21世纪》:你们如何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利率走势,以及接下来的变化趋势?背后关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严赟华:公司对于2023年利率趋势的基本判断是上半年在经济恢复性增长,总需求仍偏弱的环境下,利率以窄幅波动格局为主;下半年关注经济内生动力的改善状况,如政策支持效应向实体融资需求有效扩散,将抬升利率波动中枢。
目前研判宏观经济和利率前景的关键因素有国内、国外两个。国内的关键在于扩内需、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及影响,目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仍相对较弱,从社融角度看一季度已经有较好的投放,目前处于政策效果的观察期,后续是否会继续加大政策力度,对于经济增长前景有比较大的影响。国际的关键因素在于美联储的政策。目前美国通胀有所回落,但仍处于相对高位,同时其中小银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美联储何时结束加息缩表,今年年内是否会开启降息,这对全球流动性和需求都有比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内增长和金融环境。
公司对于2023年权益资产的基本判断是宏观格局有所改善,权益资产收益预期较2022年上升;但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较弱的环境下,权益市场出现趋势性上行难度较大,预计整体以震荡格局为主,结构性机会有所增加。
2023年公司资产配置策略,建立在“价值、长期、稳健、责任”的投资理念基础上,继续强化稳健的绝对收益导向。固收资产投资上以利率品种作为配置压舱石,信用产品配置更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并加强包括在REITs, 利率衍生品,ESG投资,转债等多元固收策略的拓展。权益类资产投资继续围绕股息价值策略作为核心策略展开,同时从中长期跨周期视角不断挖掘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战略发展方向的优质股票资产,把握市场机会增加配置。
立足中长期布局 对于长久期利率品种加大配置力度
《21世纪》:去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你如何评价你们在应对波动行情上的表现?
严赟华:首先,我们的投资策略和理念是“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因此我们更加关注长期稳健的价值机会,而不是波动。我们的投资框架和体系是立足于中长期,去思考和布局。2022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跨周期资产配置的策略和方向,提升资产负债匹配,并保持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比。从选择标的角度,我们加强深度研究,精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安全边际的品种,并保持持续的跟踪。通过上述方法和手段,应对宏观层面的波动。
其次,我们在交易层面也加强研判,更加精细化地管理,以把握市场波动带来的机会。交易层面,我们总的原则是低位买进、高位卖出,利用市场极端波动带来的交易性机会,而不是受市场波动的干扰。交易策略是辅助策略,用于增强我们长期的跨周期配置策略。总体来说我们在应对市场波动方面的表现是挺好的。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的股债市场,在这样的判断下,你们长期、中期、短期的资产配置策略是怎样的?
严赟华:2023年年初以来,市场对于2023年一致预期较强,认为今年资本市场的主要变量还是经济增长动能修复的强弱与市场预期差的偏离。回顾年初以来的市场,我们发现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不断做出修正。
从短期来看,2023年经济增长预计整体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但分化有所加大。具体来看,在消费、服务业等推动下,一季度经济修复环比增速较快,消费数据和五一出行数据显示内需有所复苏。但投资、外部需求等表明,二季度开始经济修复斜率有所放缓,房地产行业新开工以及销售投资数据处于负增长区间,房地产链条的整体复苏仍需时间,同时,外需也有所回落。从货币环境来看,2023年货币环境大致维持中性偏松的状态。因此,综合来看,在经济动能有所放缓、温和复苏的背景下,利率在2023年难有大幅向上的机会,大概率呈区间震荡的态势,当前利率处在历史估值较低的位置。下半年,随着各项经济举措效果逐渐显现,经济数据有望逐渐企稳,利率有可能止住下行趋势,全年利率运行呈先下后震荡的格局,10年期利率预计在2.6%—3.0%区间运行。
从中期来看,城投、地产红利时代结束。因城投、地产债往往融资需求较为强烈,且对融资成本相对不敏感,在过去十余年为债券市场提供了大量利率较高的生息资产。随着地产行业格局的变化调整,行业整体已进入快速集中时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受到全方位管控约束,以地产城投主导的债务融资而为投资人提供高票息资产的这一时代红利正在退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将从投资债务驱动逐步演变为高质量增长。对于债市而言,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高收益生息资产供给减少。因此中期来看,债券市场投资收益率虽然将随市场波动,但是整体趋势是趋于下行。
从长期来看,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口、劳动生产率及其他因素,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中国人口结构正在转型阶段,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口结构也在逐渐趋向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以及消费人口的萎缩必然会带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下滑,从而带动利率的下行。而劳动生产率随着城镇化、全球化进程的放缓也会降低,公平与效率的再平衡决定了总量增长诉求变弱,中国经济实际GDP增速也会缓步下行。因此,随着经济增速逐步下台阶,杠杆率向中央政府转移等,未来中国利率水平将会是一个长期下行的趋势。
固收配置策略方面,2023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质资产匮乏的“结构性资产荒”。在配置策略和节奏上,我们采取了年初早发力的策略,对于长久期利率品种加大配置力度,精选长期限地方政府债、高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协议存款积极进行配置。同时,我们积极关注高信用等级银行二级资本债以及保险资本补充债的配置机会,坚守信用风险底线,注重资产质量、息票与期限的匹配。在交易策略方面,围绕货币政策、基本面、供需等时点机会进行波段操作,积极把握利率调整机会加大配置。
《21世纪》:对于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以及当前保险资管的进行投资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有何建议?
严赟华: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是金融行业的基础,对于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如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开放的外汇市场等,这些都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提供了更为稳定和成熟的环境。
保险资产管理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当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相关政策规定已经日趋完善,如加强保险资产监管、强化保险资产配置约束、加强对保险公司投资行为的监督等,这些政策规定有利于保障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另外,从保险资金运用的角度,在不断完善优化监管的前提下,我们建议:
第一,加大监管力度:保险资金是社会公共资金,必须严格监管。优化和调整金融监管机构职责,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提升监管效率,规范金融市场运行秩序,减少监管套利。
第二,完善监管制度:制定更加完善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制度,及时修订规章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和监管标准,规范保险资金的投资。
第三,加强信息公开:保险公司应当公开其资产负债表、投资组合、投资收益等信息,便于监管部门和投保人了解保险公司的资产情况,减少投资风险。
第四,强化风险管理: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评估、控制和监测,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