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2周年迎来新变化,预计今年10月CCER重启

2023年07月14日 20:4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全国碳市场启动2周年。

在此之前,生态环境部透露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的消息令市场振奋。

7月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编制形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接近生态环境部的人士透露,在全国碳市场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建设方面,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将是注册登记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是全国唯一的交易机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目前已经建设完成,预计今年十月左右将启动上线。

对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专家表示,《管理办法》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等事项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优化,是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全国碳市场将逐步从电力行业有计划地扩容至全部八大重点控排行业,但仍有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节能增效等行业无法通过碳市场获得减排经济的正向鼓励,因此重启中国国家级别的自愿减排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业内人士提醒,市场对CCER重启一直有很强期待,但也有不少项目业主对开发CCER碳资产过度乐观。项目业主、开发企业和投资方都需要认真研究CCER开发的基本逻辑和规则,评估减排项目是否满足过去方法学的要求,仔细评估项目的气候和财务额外性,客观地考虑是否有开发的潜力。

CCER重启企业如何做好准备

“全国碳市场自上线交易至今年6月30日,累计成交量2亿多吨,累计成交额超过109亿元,交易情况符合全国碳市场基本定位,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在2023全国低碳日“市场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宣讲活动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介绍。

刘杰认为,未来应考虑在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的同时,加强试点碳市场、碳金融、气候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

按照规划,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要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目前,只有电力行业纳入。随着电力行业碳市场运作逐渐成熟,钢铁、石化等其他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

为何全国碳市场启动2年来,只有电力行业可以进行碳交易?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纳入电力行业是稳妥和符合实际的选择。一是电力行业排放总量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40亿吨,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排放核算方法相对简单,数据基础比较好。三是发电行业在碳市场机制下,仍然有碳减排的空间,比如通过余热回收、二次再热设计等手段提升能效。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取得一些进展。一是明确了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主要制度安排。二是以“开门决策”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已开展遴选评估工作,将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三是组织建设了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组织起草了注册登记规则和交易结算规则。两系统已完成初步验收,具备了上线运行的基本条件。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路孚特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将意味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正式重启,虽然具体的备案签发还得等一等。目前,行业相关企业还在观望新的方法学等正式名录细则等。新管理办法中有很多新的具体措施,可有效规避先前的数据质量问题。市场监管总局也会参与CCER的监管,会比以前严格。

“据我们了解,分布式光伏和林业碳汇有可能成为第一批纳入新CCER体系的方法学。”标普全球能源转型与碳市场高级分析师殷雨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要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新体系,一方面需要严抓数据造假,对项目业主和第三方核查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需要跟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一些标准统一步调,将CCER打造成争议性小、流动性高的碳资产。

CCER重启,减排企业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中金公司研究部量化及ESG首席分析师、执行总经理刘均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减排企业而言,CCER机制能够增加绿色收益,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相关企业应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CCER开发和交易,将减碳项目转化为实际收益。对控排企业而言,CCER增加了控排企业清缴碳配额的方式,提高了碳市场履约的灵活性。

“根据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相关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贡献,我认为新能源发电、森林碳汇、新能源交通出行(电、氢)等将收益更多。但更应在所述领域考虑方法学的不可替代性、广泛适用性和额外性。”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CCER重启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机会,企业通过相关方法学申请,能够提高业务的创新价值和减排价值的证明。通过CCER的价值交易,为提供先进技术的低碳企业,带来一部分减排利润。此外,有利于形成更良性的CCER交易生态,更多企业参与其中,增加CCER市场的流动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前CCER暂停原因是存量CCER项目的供需失衡,以及个别项目的数据质量存在问题。CCER重启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政府需要为避免供需失衡需要做好源头项目把关工作,建立科学的市场预期,聚焦支持高质量减排项目进入市场,避免大量不符合要求、没有额外性的项目涌入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不仅仅需要考虑数据质量问题,还需要考虑纳入项目的质量问题,包括双重计算、额外性、碳泄漏等考虑因素。

数据质量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各地碳市场面临的问题。梁希认为,数据质量提升需要不断完善方法学,同时加强第三方核查的力量以及加大政府监管和惩罚力度。长期来看,可以研究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并积极开展试验和示范,但需要客观考虑这些手段的可实施性、经济性。

梁希介绍,全球各地的自愿减排碳市场都存在流程长、流动性弱、不确定性高等挑战。建议未来在条件成熟下,探索简化CCER项目审批流程,缩短项目申报周期,提高各环节市场交易效率,积极推进数字化工具在项目申报时的应用。在保障额外性方面,可以建立各类减排项目在各区域的白名单、黑名单方式来简化流程。

碳金融与ESG投资恰逢其时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个履约周期,也是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年份。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启动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2022年8月公布23个地方入选试点名单,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先进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据获悉,自去年8月第一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公布以来,截至2022年底,23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左右。

近年来,银行和理财公司不断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发售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主题产品。据媒体统计,目前已有超200只以ESG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发售。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正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各类碳金融工具持续创新。

刘均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国地方碳交所不仅为会员单位提供区域碳配额以及全国性CCER的现货交易,还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会员需求,提供碳远期、碳普惠等多元化的碳金融服务,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此外,我国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还基于碳配额、CCER等基础碳资产,开发了一系列创新的碳资产融资工具,包括碳资产质押融资、碳收益挂钩债券碳资产托管等。

2023年,国内新增6家券商获得证监会发布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无异议函”,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刘均伟认为,金融机构的参与可以提升碳交易的活跃度,强化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未来,碳金融的参与主体将愈发多元,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发挥金融中介的天然优势,研发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充当碳市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

今年4月,在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介绍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近年来碳金融方面的工作,并对未来碳金融发展提出建设。他介绍,上海环交所在推进碳金融制度建设,推出包括上海的碳配质押办法、碳资信评价体系等制度,为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碳金融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截至去年底,上海环交所支持落地21笔碳质押融资业务。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暨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赖晓明介绍,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上海环交所也在起草过程中根据工作情况,特别是相关配额质押制度在这方面提出了建议。

另外,上海环交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公司等机构合作推出了“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去年上线了该指数的ETF产品,首批共8家基金公司募资160亿元,目前成交金额380亿元。此外,上海环交所搭建了碳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平台建设,是与人民银行清算所共同建设,目前国内唯一的碳衍生品交易平台。

赖晓明提出,要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利用碳金融工具,推动和繁荣碳交易市场。当前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不足,以履约为目的现货交易不够活跃,碳金融品种太少,所以要大力开发碳金融产品和业务,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同时,要充分发挥碳金融对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通过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碳市场探索国际化

2022年10月,香港交易所宣布推出全新的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致力连接资本与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亚洲以至全球的气候相关产品和机遇。2023年2月,国家级绿色交易所落地北京副中心,其定位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交所。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建设正在探索国际化。

“实现碳中和是全球性的目标,碳金融的建设也要国际化。”赖晓明建议,一是要联合各国际机构共同参与各项创新工作。无论是气候投融资试点还是碳金融创新都需借鉴国内外经验,邀请国际认证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排放企业共同探索和实际参与。二是碳金融标准的国际化。上海环交所前期探索的碳管理体系、碳资信评价等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也邀请了国外知名专家参与。下一步的目标要在应用上国际化,让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适用这些标准。

在全球自愿碳市场中,中国早已是主要的碳信用供应国之一。殷雨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据标普全球大宗商品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约20.8%的自愿碳信用签发量来自中国,位列全球第一。目前中国碳市场所面临的是“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

“CCER是否可以和自愿碳信用一样,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哪些种类的碳项目可以纳入到巴黎协定第六条的框架下,推动国家间的减排合作?我们希望看到针对上述问题能有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相信这也有助于各个交易所进行更明确的分工和战略规划。”殷雨薇表示。

2022年11月,中国代表出任了联合国缔约方大会COP27主席团副主席。在COP27气候大会上,损失和损害问题首次被列入正式议程。代表了全球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七十七国集团 (G77) 在会上要求建立一个新的融资机制,为严重遭到自然灾害破坏的脆弱国家提供损失补偿。

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8届会议将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主办。殷雨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希望COP28能成为建设全球化碳市场的关键一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绿氢……中国在各低碳产业链上都是极其关键的一环,也显著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的降本增效。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