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需求不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如何再优化

2023年08月24日 14:35   董希淼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加快推动经济恢复和回升。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会议,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中心工作,防范风险是金融的永恒主题。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金融应该而且有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金融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


总体而言,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持续加大对经济支持和服务力度。从今年前七个月情况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0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069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前七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还是人民币贷款,前七个月均实现同比多增,这表明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总体上有所恢复,融资成本继续下降,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仍然较大。

但从央行公布的7月单月金融数据看,无论是社融规模还是信贷投放,无论是总量增长还是结构变化,都较为低迷不振,部分指标大幅低于预期。一方面应不为短期的季节性变化而过于担忧,一方面要正视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和隐忧。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近日金融管理部门召开会议,要求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进一步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议对下一阶段金融服务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向市场发出金融加大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明确信号,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加快推动经济恢复和回升。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源头活水,只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加,金融支持服务的力度将不断增强,金融风险将得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

此次会议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体要求是,“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力度要够”,要求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克服“不愿贷”“不敢贷”“不能贷”等困境,在经济下行周期加大逆周期服务力度,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提升金融服务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节奏要稳”,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安排信贷投放计划及其他金融服务,保持金融支持服务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平衡,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忽快忽慢等现象。“结构要优”,要求金融机构在总量上加大服务的同时,持续优化信贷投放等结构,提升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如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进一步服务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科技型企业、绿色发展领域。“价格要可持续”,要综合采取降低存款利率、下调政策利率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引导贷款市场规范定价和市场利率继续下行,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向市场主体减费让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稳中有降。

当前,应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做好重要项目储备,保持信贷投放的持续性,同时继续保持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精准支持;二是加快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对限购、限贷、限售措施进行优化,从需求侧发力激发居民住房消费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特点和优势,鼓励大中小金融机构协调发展,让各类金融机构集中发力,使政策效用更加明显。

会议要求,“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应重视存量与增量产品之间、不同机构产品之间的价差问题。如商业银行要正视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利差过大的问题,尽快出台利率偏高的存款房贷利率调整方案,阶段性下调部分存量房贷利率。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银行的指导,引导银行以更长远的视角履行社会责任,让利广大居民。


8月21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10个基点,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下降。金融管理部门应继续优化政策,如提高对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容忍度,进一步明确尽职免责实施细则,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高金融机构“愿贷”“敢贷”“能贷”的意愿和能力。同时,加快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金融政策还应强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形成并巩固政策合力,推动社会预期持续改善,经济复苏动能转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