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卓峰 东莞报道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广东调研。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李强了解有关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应用情况,强调要坚持不懈加强基础研究,着力锻长板、补短板,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作贡献。
作为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围绕基础源头创新,填补着国内脉冲式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仅从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半个多月里,散裂中子源就迎来了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在内的4台谱仪成功出束,每一台谱仪都为相应领域的基础研究带来实质性飞跃。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作为制造业重镇,近年来,东莞正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以基础研究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持续放大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助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实力水平,加速推动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崛起。
以基础研究强化源头创新能力
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性质,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可帮助人类揭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从2007年落户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再到如今二期项目的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源头创新上,极大提升了东莞乃至大湾区的创新能级。
数据显示,自2018年对外开放运行,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一年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拥有约4800个注册用户,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创造出一批源头创新硕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预制研究工作,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许多设备的研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高功率散裂靶、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
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如今的散裂中子源已在建设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其中,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国际领先,3台中子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推进源头创新的同时,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积极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依托散裂中子源,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今年4月东莞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建成,即将开展临床研究,将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全新的癌症治疗手段。
可见,中国散裂中子源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的许多问题、攻克许多产业关键的核心技术、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打过一个比喻: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共同构成一座“金字塔”,应用技术是金字塔的上部,基础研究则是金字塔的底部。可以说,基础研究强化了东莞的源头创新能力,不仅为东莞科创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还不断夯实这个金字塔的塔基。
推动创新资源聚集
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自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以来,东莞基础研究高精尖支撑能力正不断提升,这不仅在源头创新上提升东莞创新能级,还能以磁吸效应让高端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
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经营主体约1.5万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5家,上市企业及上市后备企业5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等头部企业集聚,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多条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广泛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
除散裂中子源以及材料实验室之外,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南方先进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加快布局。随着各类高端创新要素不断涌入,松山湖常年有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
眼下,松山湖已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科创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融合。
影响更深远的“散裂”,还折射在东莞的科创产业上。如今东莞已经打造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并推动技术创新活跃度迅速提升:2022年,东莞创新人才指数排名全国17,居全省第三;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0%,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099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东莞总研发投入的比重超过80%。
通过创新赋能,东莞产业立新柱已经初见成效。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规模后,装备制造产业即将突破5000亿规模,新材料产业达到千亿规模,新能源产业也有望于近一两年迈入千亿,生物医药产业达到百亿级别。
眼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东莞正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助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实力水平,加快构筑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