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低碳化趋势加强 行业转型面临标准化建设新诉求

2023年09月25日 21: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岳上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岳上媛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钢铁市场一方面需求不足、利润空间挤压严重,行业发展速度放缓,而另一方面,对钢铁产品的低碳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发挥标准的支撑功能,推动标准在钢铁绿色化、品牌化和质量化的作用值得关注。

9月23日,“2023(第五届)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钢铁行业高质量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与会嘉宾表示,标准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我国由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重要举措。目前钢铁行业已进入转型期,但在提升数据准确定、标准规范统一等方面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企业在标准支撑和引领下打造专业化品牌,也有利于提升新市场形势下的竞争优势,希望钢铁企业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企业品牌。

钢铁产业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业内分析主要与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较高等因素相关。根据2023年公开的半年报,多家钢铁企业出现十余年来的最大亏损,其中包括鞍钢、西钢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这也使得钢铁行业的转型调整更加迫切。在经过2021年市场供需同步增加的繁荣阶段后,2022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势头趋弱,国内房地产投资下行、国外贸易形势严峻等因素导致成本与需求的博弈冲击被放大。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兼首席质量官冯新南分析,当前中国钢铁正处于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从放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从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则离不开标准的引领。

近期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制定钢铁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推动质量分级评价结果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高性能机械、建筑等领域的采信应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指出,当前,中国钢铁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实力上已经具有世界一流能力,但在标准支撑作用和引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应继续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问题短板,深入落实四个转变,重点把握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推动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范铁军分析,目前行业下游的用钢需求已经出现新增长点,如远洋邮轮要求采用4mm-8mm的薄规格钢板,对钢材强度、焊接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而远距离风电项目对高耐腐蚀性能也有较高要求。这些新需求都将推动企业更加注重专业细分领域的产品打造,提升自身优势,推动行业的整体进步。

“在目前的行业新形势下,钢铁企业纷纷将标准视为总结先进技术和经验,抢占行业制高点,保持企业产品占据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范铁军说。

针对下一步我国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开展,姜维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立足服务行业,以标准化支撑行业发展;三是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四是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领军人才;五是树立行业质量标杆,加快培育钢铁行业优质企业。

欧洲碳关税施压钢材出口

在诸多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绿色低碳领域尤为迫切。今年4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的税费调节机制(CBAM),要求进口至欧盟或从欧盟出口的高碳产品,缴纳相应额度的税费或退还相应的碳排放配额。

中钢协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受CBAM影响的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及氢6大类中,钢铁占六大类出口欧盟产品总金额的76%,按照目前CBAM规则进行初步估算,CBAM实施将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成本增加4%-6%左右,吨钢成本增加652元-690元。

而据落基山研究所低碳工业总监李威分析,这种低碳化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对商品本身之外的产业造成影响。虽然目前的CBAM体系不包含上下游产业链的碳排放,但已有一些企业做出了越发严格的供应链碳管理,以汽车行业为例,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和绿色电力的推广,汽车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会明显降低,但隐含碳排放将越发突出。汽车重量的3/4由钢材构成,只有大规模采用低碳排放的钢铁,汽车行业才能真正实现煤炭方面的转型。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事业部部长李勉表示,目前中国平均钢铁的排放是略高于欧盟的,所以承担的成本较高,但是对一些低碳钢铁产品来说,反而有可能提高利润。

规模化废钢利用与推进初级钢低碳生产路径是钢铁行业转型的关键手段。

“比如目前废钢资源量不断增加,预计从2020年的2.3亿吨增加到2050年的5亿吨,且废钢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基于废钢的短流程电炉钢将在未来持续增加,在2050年达到3.7亿吨/年,占粗钢产量的60%。”李勉说。

范铁军建议,钢铁企业未来应持续跟踪CBAM相关政策细节,做好数据报送的准备,降低风险。此外,应全面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结合国内及欧盟碳市场建设现状,从碳排放统计核算规则、碳配额分配方案、完善MRV体系、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强碳市场培训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全面摸清碳排放家底,为纳入全国碳市场及降低CBAM影响奠定基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