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双节”期间,深圳两所本土高校相继发布重磅引才计划。
10月5日,深圳大学发布“百人计划”教师招聘公告。对比以往相对模糊的薪酬表述,深圳大学在公告中明确,聘期6年内,可享受“百人计划”岗位津贴;助理教授综合年薪60万元起,副教授综合年薪69万元起,教授综合年薪83万元起。
另一面,深圳技术大学释放200+教学科研人员(含学术带头人)岗位,方向涵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生物医学传感与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优秀海外青年学者可经评估直聘为“润园青年PI(Principle Investigator)”,享受专门工作报酬及专职科研人员配备。
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此前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到,该校在发展上升期曾属于“挑人才”的买方市场。2020年之后,由于国际形势变化、人才向企业流动、同城高校竞争等多种原因,特别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招聘出现了下滑趋势。
深圳技术大学的招聘公告则提到,自2019年首次独立招生以来,该校招生形势持续火爆,目前在校生规模已逾12000人,招生专业、学科发展及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催生了更大的高端人才需求。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明确要建立和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开展分类评价等。
而深圳早在去年11月就入选了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被纳入试点的城市。
记者梳理发现,深圳大学“百人计划”“荔园留菁计划”、南方科技大学“海外优青”、深圳技术大学“润园青年PI”等相继推出,深圳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对优秀青年学者的引入、培育、“破四(五)唯”等方面正不断探索。
60万起!薪酬待遇“非常好”
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给优秀人才以200万元经费支持,计划到20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并培养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截至2009年,“百人计划”从海外引进1200多位杰出青年人才,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0年过去,“百人计划”模式在全国各地各高校得到延伸,成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常见“术语”。例如,浙江大学于2014年启动实施“百人计划”,目前已引进800余名“百人计划”研究员,其中近一半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
10月5日,深圳大学首度发布“百人计划”教师招聘公告,岗位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三档。
其中,教授要求具有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副教授以上任职经历,或具有海外知名高校正式教职,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副教授则要求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2年以上科研经历。
年初,深圳大学曾发布长期招聘公告,提到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启动专项经费”。
此次“百人计划”最瞩目的地方在于,薪酬待遇、支持条件等更加清晰:聘期6年内,教师可享受“百人计划”岗位津贴。助理教授综合年薪60万元起,副教授综合年薪69万元起,教授综合年薪83万元起;可同时享受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C档岗位津贴24万元/年。
消息一出,有财经自媒体博主评价“工资非常不错”,评论区更有人云:“非常不错”可以改成“非常好”吗?
可供参照的是,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7月发布的“百人计划”研究员招聘公告显示,入选人才年薪50万元起,特殊情况“一人一议”。
同时,深圳大学将提供配套科研启动经费100-330万元;支持组建团队,配备1名专职研究人员;实行长周期考核机制,鼓励潜心学术研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深圳大学法学院、人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均开设“百人计划”岗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女性申请人可放宽2岁,人文社科领域适当放宽至不超过40周岁。
(深圳大学“百人计划”相关要求)
同样在“双节”期间,深圳技术大学官微发布招聘公告,面向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海内外青年学者、杰出人才等释放200余个教学科研人员岗位,明确“高水平海外博士优先”,将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及稳定的薪酬增长机制。
据悉,深圳技术大学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9年起独立招生,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超过1.2万人。
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多次提到,因校名带“技术”二字,这所十分年轻的本土大学经常被误解。
事实上,该校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形成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学科,招生专业、学科发展及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也催生了更大的人才需求。
此次招聘覆盖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等17个学院46个专业。
以今年新增的生物制药专业为例,拟招聘5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的年龄限制分别为50、45、35、35岁以下(含),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研究项目者或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优先考虑。
今年3月,深圳技术大学遴选出首届12位“润园青年PI”,享受专门工作报酬及专职科研人员配备。此次招聘公告提到,优秀海外青年学者可经评估直聘为“润园青年PI”。
(深圳技术大学生物制药专业相关招聘要求)
探路破解“青椒”困局
2012年9月,中信出版社出版《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书中调查涉及全国上百所高校、5000余名高校“青椒”(青年教师)。在被问及是否愿意从事目前的“青椒”工作时,68.8%的受访者给出否定答案。
2019年,《国家治理》周刊发布《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思想观念调查报告》。3000余份有效问卷中,约七成受访“青椒”工作时间至少“996”,压力来源主要是“职称评定”和“发表论文”,最期待的未来变化是“让用人单位来评人才,让成果使用单位来评成果”。
为破解“青椒”困境,深圳先行探索“谁用谁评价”。2021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鹏城实验室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支持在科研、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精准引入高精尖缺人才,而非实行全市统一的认定标准。
去年11月,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旨在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而深圳是文件确定的6个试点地区之一,是华南地区唯一被纳入试点的城市。
深圳大学“百人计划”公告着重提到,实行长周期考核机制,鼓励潜心学术研究。
“对应用性、前沿性、代表性科研成果的重视,势必倒逼高校进行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度改革,落实‘破五唯’,不能单纯以发论文、拿项目为标准来考核产业型科技人才。”张晓红表示。
据张晓红介绍,深圳大学的职称评审整体遵循按需设岗、动态平衡的原则,再依据不同学科规律,细分为工科组、理科组、医科组、文科组、社科组等,自主权基本下沉到学院,每个学院和学科可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及需求制定职称评审细则及人才扶持工作方案。
截至目前,深圳大学已集聚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5位,其中“两院”院士26人,发达国家院士30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93位。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未来的人才工作将迎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据深圳人大消息,《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拟修订。新增条款提出,坚持“评用结合”,支持用人单位自主评价聘用人才。这就意味着,未来深圳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人员调配等方面将拥有更多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