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了2023年当选院士名单。今年共增选了5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介绍,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其中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外,在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在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学卫生学部有11人。
图:2023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
图:2023年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增选院士
此前,45岁的颜宁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候选名单,曾引起不小关注。颜宁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结构生物学家,被誉为“膜蛋白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由颜宁担任创始院长。
公开资料显示,颜宁的推荐人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隋森芳,他是颜宁的博士导师,也是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国际知名专家。
另外,从事胚胎发育与干细胞研究的高绍荣(同济大学)、从事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卢煜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鼻咽癌的诊治及基础研究的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人,也都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被誉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之父”,卢煜明也被视为华人生物学家中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位,其推荐人为中国科协。他在1997年首次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研发出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因而也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的奠基人。在此技术基础上,仅在国内就生发了数十家相关企业。目前,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孕妇使用NIPT。
公开资料显示,马骏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34年,对鼻咽癌这一疾病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把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60%提高到目前的84%。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具体而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当选人需要“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该要求主要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