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2024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工作之一。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双碳”目标已提出三年,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化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启动,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种种信号表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重启在即,这对于企业自主减排和碳资产交易带来极大鼓舞。此外,2024年有望成为碳金融落地发展的一年。目前,已有8家券商获得证监会批准进入碳市场交易资格,主流金融界对参与碳市场十分迫切。
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不会变
在不久前闭幕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UNFCCC)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召开中国代表团首次新闻发布会透露,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碳达峰,并介绍了中国从能耗“双控”转变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战略转变。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下,中国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是否会调整?解振华表示,该目标不需要调整。中国会提出具体哪年实现碳达峰,但肯定不是2030年,是在2030年之前。
“中国目前正在测算具体多久实现碳达峰,绝对量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中国提出要从能耗‘双控’转变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这是一个战略转变。如果在2025年之前实现了这个转变,中国就会提出来我们到底哪一年碳达峰,达峰的绝对量是多少。”解振华解释道。
针对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解振华介绍,中国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现在为止,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降低了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这为全球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由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现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这是能源结构的大转变,我们要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G20已经提出全球可再生能源要提高两倍的目标,中国支持。”
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节能降碳的体制机制创新。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覆盖火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并且成为全球运行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碳排放总量高达45亿吨。
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两周年,碳价平稳有序上升。上海环境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666,253吨,总成交额133,944,885.60元,当日每吨收盘价80.64元,较前一日上涨3.62%。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COP28中国角举办的中国碳市场边会致辞中表示,碳市场机制是中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设,并取得积极进展。中国愿与各方继续加强相关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持续深化和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已有8家券商被证监会准入全国碳市场,主流金融界对参与碳市场十分迫切。未来全国碳市场对于推动碳金融等方面的建设如何考量?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同志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透露,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持全国碳配额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实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和有效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可行性,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等非履约主体参与全国碳配额市场,进一步提升交易活跃度,
CCER交易将要重启
为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这也给企业自主减排和碳资产交易带来极大鼓舞。
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首批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具备保障市场启动和运行的基本能力,已完成在生态环境部的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发布。
那么,距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启动交易还有哪些流程,CCER交易何时有望重启?
“生态环境部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管理实际,也与国际接轨,产生国际公认的高质量碳信用的市场。”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4项项目方法学已发布,待市场运行平稳后,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
“下一步,我们将于近期配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审定与核查规则,批准一批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功能,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统一、开放、公平、透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更好服务‘双碳’目标。”
针对,市场有声音担心不同绿色机制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未来,全国碳市场与绿电绿证等不同绿色机制之间如何定位和协调?
对此,上述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称,对于全国自愿减排市场,绿证的激励标的是电,对所有可再生能源电力无差别、全范围核发绿证;即将启动的全国自愿减排市场也把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支持领域,按照国际通行的额外性要求和项目方法学“优中选优”,从碳的角度进行激励,两项政策并不矛盾,可以实现有效衔接联动。未来,将探讨全国碳配额市场与绿电绿证机制的具体衔接方式。
碳金融值得期待
2024年将是绿色金融、碳金融持续落地深耕的一年。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健康发展,做好五篇大文章。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代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金融助力我国“双碳”愿景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目前已有8家券商被准入碳市场,主流金融界对参与碳市场十分迫切。未来,全国碳配额市场如何推动碳金融等方面的建设?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此前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全国碳配额市场是碳金融发展的载体,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也有助于发现合理碳价,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以成本效益优化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鼓励地方积极参与全国碳配额市场场建设工作,研究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探索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金融服务,形成了部分地方实践经验。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碳金融也存在可能引发碳价剧烈波动等方面的风险;碳金融产品创新对法律制度、注册登记系统、监管和风控能力、市场诚信环境等都有较高要求。碳金融发展的前提是碳排放配额现货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和金融等风险的有效防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持全国碳配额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实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和有效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可行性,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等非履约主体参与全国碳配额市场,进一步提升交易活跃度,更好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