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第一波文旅流量,砸向了哈尔滨。
这座曾经存在于多数南方人心理地图的东北城市,成为今年冬季旅游的“顶流”,多条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其中有一条是#南方小土豆是玩梗还是冒犯#,网友的评论内容十分撕裂、对立。还有不少媒体煞有介事的搞了投票,好似要给火热的哈尔滨甚至东北旅游,泼上第一瓢冷水。
较早在抖音上看到“小土豆”的称呼时,哈尔滨的热度还在起势阶段。作为湖北人,当时并未做过多联想,以为又是什么低幼的瞬息热梗。在这个网络烂梗——像于谦说的,像墙角的狗尿苔一样——肆意滋生的时代,“白幼瘦”化的烂俗梗,热了又很快凉掉,个人也早已建立烂梗屏蔽机制。
那时和东北的朋友闲扯时,说又学到一个东北人对外地人的称呼:小土豆。他回了一句:南方小土豆,附带一个笑哭的表情。当时,并未觉得有什么冒犯或者不适,就回了一句:确定是昵称。
因为从视频和各方面的报道,能看到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东北,从商家到市民以及政府机构,几乎全城开启“讨好土豆”模式,热情招待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让外地人感受到冰城的温暖。
加上身边东北的朋友不少,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过,一句“小土豆”像极熟人之间的家常,热气腾腾。就如同不少人会称自己的好友“胖子”、“大个”等。东北人的自来熟和热心肠,在这一来一往的搭茬中,完成双向奔赴。
但当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菇”勇闯哈尔滨的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便警觉这件事不简单了。直到哈尔滨破圈成为“尔滨”,“南方小土豆”被物化时,这个梗就失控了。
于是,“南方小土豆”有了百科词条,显示了考据的来源:这个梗原本是一个南方口音的男子,拍的小视频,他手持小土豆介绍:这就是南方的小土豆,特别好吃。后来,一些南方到东北旅游的游客,也以“南方小土豆”自称,表达“勇闯大东北”的兴奋和不安。这种跨越地理的新鲜体验,引发很多人共情和共鸣。东北本地人也开始用“南方小土豆”,来称呼前来旅游的客人,显示幽默、亲昵和热情。
但争议越来越大,不少东北网友站出来解释,这是一种可爱、亲切的叫法。小土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这个比喻蕴含了东北人对南方人的深情厚谊。如果东北人真想歧视南方人,就不会用这么“卡哇伊”的词语,而是直接用其他的词汇。比如,“地缸子”“地出溜”“锉地炮”等,这才是他们管身材矮小的人的叫法。
其实到这里就知道,“南方小土豆”并非是哈尔滨当地毫无来由的“首创”,是现实语境下的自然产物。 就此被批评为歧视、地域标签、性别对立,是说不过去的,也是不妥当的。就像武汉热干面、南京鸭血粉丝汤、东北大碴子一样,适度的调侃,反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拉近,情绪上的放松。
健康的梗文化应该被包容。就像“新黄河”的评论所说,即使有一些戏谑调侃,前提也必须是非恶意的,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公约数。不论是围观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恪守边界。应该谴责的是将梗文化扭曲并挪为“私用”的人,但谴责这个梗文化本身则大可不必。
直白点说,“小土豆”只是作为纯粹的昵称,或许带有善意的调侃,也无伤大雅。因为幽默本身就有调侃的性质,相声、脱口秀等语言的艺术,都会借用相关的话术,来带动观众的情绪,进行压力疏导,最后开怀大笑,脱口秀甚至宣称是“冒犯”的艺术,但若是没有边界,只图个人口舌之欢,那就是真的冒犯了。像池子、李昊石、周立波等脱口秀演员,下场便是被唾弃。
显然,“南方小土豆”这个梗的界限被打破,甚至被带偏。当这个词的范围被滥用,过度延伸其含义时,不适感自然就冒了出来。
比如说,有人就一厢情愿的说“想养个南方小土豆”,“南方小土豆说谢谢哥哥”,“身娇体软香香软软矮个宝宝南方小土豆了”,这已经不是玩梗,而是在迎合白瘦幼等等扭曲的审美标准。
照此类说法,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物化甚至矮化同类,想必谁看了都不会舒服。 《疯狂动物城》里,兔子朱迪去警局报道时,豹警官夸她太可爱了。这时候朱迪就很不乐意,因为兔子和兔子之间说可爱是发自内心的赞扬,但这话由豹警官来说,就是另外一番含义。
此时,只能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这样的南方小土豆。
但个人仍然相信,黑土地上的人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欢迎各地的客人,不止是南方。他们也在努力的推出各种措施,比如冻梨摆盘、小土豆挂件、淘学企鹅、鄂伦春族下山等,来接住这“泼天富贵”。
淄博在年初爆火,哈尔滨在年末承接,东北人的热情好客,让更多人知道山海关以外的风土人情。但如何应对热梗变烂梗,越界冒犯招来流量的反噬,也当成为哈尔滨以及新文旅的必答题。
对哈尔滨来说,要想爆红变“长虹”,就需要正视这些舆论,自身缩小或者规范这个梗的使用。如果就此破功,恐怕不是多数人想看到的结果。
我是唐辰同学,关注互联网科技及商业故事。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唐辰同学」
澎湃号月榜TOP3
界面·财经号优质榜单
老虎财经爆款专栏榜
搜狐号年度优质创作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推荐作者
界面、36氪、钛媒体、澎湃、蓝鲸、知乎专栏认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