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兼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如何看待2024年经济走势?扩内需有哪些着力点?如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外资?这场发布会对于这些市场关心的问题给予解答。
刘苏社表示,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政策空间依然充足。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开放的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年初5%左右的增长目标。2023年我国经济在稳步恢复,但是房地产市场下行、物价低迷等,集中反映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2024年我国经济仍将延续恢复的态势,应对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袁达表示,2024年会高质量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
更具体的举措包括:促进居民多渠道增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同时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今年将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与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梳理适宜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清单,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等。
2024年促消费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等大宗消费。
金贤东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提振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作出部署,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善政策,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优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大力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提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不断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的一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落,中国消费者投资购房热情回归理性,近期购车需求在持续恢复。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电池价格回落,2024年油车转电车的趋势会延续。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达到1100万辆,同比增长22%,渗透率达到40%。
加大技术攻关投入
2024年扩投资的重点,则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基建、节能减排降碳等方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列举2024年重点工作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第一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国际产业合作出现的“小院高墙”的趋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约3.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约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应用研究经费3483亿元,增长10.7%;试验发展经费2.53万亿元,增长9.9%。2022年各类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其他主体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23879亿元、3814亿元、2412亿元、678亿元。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政府是重要的参与方。近年来,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设备购置、研发经费、新型研究机构、重点产业扶持基金等,这些领域都有政府参与的身影。加大这些领域的投入,既能为后续科研活动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带动当期投资。
刘苏社表示,将继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扎实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以及经费支持。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是完善科研人员培养使用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吸引政策。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其新书《探路》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核心技术突破极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发生,必将促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出现分解重构,应对“卡脖子”“科技脱钩”,必须加快形成新型举国体制。建议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为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提供支撑。
更大力度吸引外资
刘苏社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高水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要抓紧出台政策。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加快推动出台实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综合性政策,通过加大支持保障政策力度、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等一揽子务实举措,着力解决外资企业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刘苏社指出。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我国明确对外表示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表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经在自贸试验区内实现了,现在要从自贸试验区推广到全国。
2023年9月份,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实现了制造业的“清零”,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服务业开放,推动合理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并引领全国持续扩大开放。
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2024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一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结合高水平经贸协议谈判,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二是积极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三是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在近期宣布的单方面免签政策、互免签证安排、加快恢复国际航班等基础上,切实打通堵点,提升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