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近期,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大幕拉开,多家光伏企业2023年的盈利表现“初见端倪”。
8家A股光伏公司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 数据来源:公告、21世纪经济报道整理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发稿时,已有8家光伏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所涉产业链包括光伏设备、逆变器、接线盒、金刚线以及电站运营。
整体而言,在上述8家光伏企业中,7家公司去年实现盈利,且有5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50%。仅有一家公司去年遭遇亏损,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光伏公司净利润普遍预喜
1月22日晚间,阳光电源(300274.SZ)、三超新材(300554.SZ)相继披露2023年度业绩预告,净利润大增。其中,阳光电源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10亿元至760亿元,同比增长76%至89%;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亿元至103亿元,同比增长159%至187%。得益于光伏赛道规模化的快速增长,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以及新能源开发等为核心业务的阳光电源,业务实现高速增长,有望首次实现单年度净利润破百亿的成绩。
同样,在产业需求提升的影响下,以金刚线为主营业务的三超新材2023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3亿元至0.32亿元,同比增长75%至146%。该公司表示,虽然报告期内金刚线销售价格有所下降,但价减量升之下,其业绩得以提升。
“挖矿先富卖铲人”。在过去两三年光伏产业爆发式增长过程中,光伏设备商坐享红利,盈利表现十分稳健。
晶盛机电(300316.SZ)、北方华创(002371.SZ)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两家公司预计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85亿元至49.70亿元、36.10亿元至41.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至70%、53.44%至76.39%。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光伏设备是晶盛机电的第一成长曲线,光伏耗材和半导体耗材则是该公司的第二成长曲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3年,晶盛机电加速拓展石英坩埚、金刚线、碳化硅等先进材料业务产能,并且在单晶炉之后完善了切片机、叠瓦组件设备、电池片设备等光伏设备业务的布局。此外,晶盛机电近日披露的调研信息显示,该公司管理层预计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60%。
目前,光伏产业正处于电池技术迭代更新阶段,硅片、电池、组件等新型产能的扩张,需要对应的光伏设备、光伏材料的支撑。有光伏产业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国内光伏设备厂商集中度较高,在电池技术升级以及光伏需求的双重预期下,设备厂商具备较强的周期波动抗性。”
辅材企业红利能否延续
由于目前国内主要光伏硅片、电池和组件企业尚未披露业绩情况,光伏产业2023年的具体经营表现目前只显露出“冰山一角”。但春江水暖鸭先知,辅材类公司的业绩表现同样值得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过去两年行业需求的快速提升,辅材类环节的供给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其中,以金刚线、接线盒环节为代表。
金刚线是硅片切割环节的重要材料,其国产化趋势推动了硅片的降本。近日,国内金刚线主要企业美畅股份(300861.SZ)、三超新材2023年的业绩预告相继发布。其中,金刚线龙头企业美畅股份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0亿元至16.60亿元,同比增长5.23%至12.70%。
相较于过往两个财年,美畅股份2023年的净利润增速显著降低。对此,金刚线价格的持续下滑是主要原因。
美畅股份1月22日披露的调研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司碳钢丝金刚线目前占比较大的是32μm、30μm及以下规格,出货占比约35%左右。33μm、34μm规格出货占比约25%到30%,细线钨丝28μm、26μm出货占比18%左右。此外,该公司还在开拓钨丝母线产能,目前以技术研发的角度开展。
事实上,对于金刚线厂商而言,降价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美畅股份表示,“金刚线行业即使是在本轮降价后,其毛利率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仍是较高的。未来即便有产能吃紧的情况,若要转而提升金刚线的价格,也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产出创新型的产品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金刚线产品的价值,取得客户的认可。因此现有产品价格回调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表态也在三超新材的业绩预告中体现。该公司则称,其2023年度毛利率水平的提升,是得益于通过投入先进产能、优化内部控制流程等方式,实现降本增效。
接线盒是2023年频频被议论的另一类重要辅材。受到下游组件产销量大增的影响,光伏接线盒企业2023年的业绩“水涨船高”。
根据通灵股份发布的业绩预告,2023年,该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0亿元至2.15亿元,同比增长64.21%至85.81%。
前述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接线盒厂商而言,目前需要紧跟N型组件功率与输出电流增大的势头,匹配先进产能。“接线盒环节也在向分体式接线盒与芯片接线盒迭代,配合当前光伏产业降本增效以及技术过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