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论坛聚焦善用保险及资本市场:五位业界专家热议提升巨灾保险深度与密度的路径

2024年01月26日 14: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刘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刘琛 香港报道

1月24日至25日,第17届亚洲金融论坛(AFF)在香港举行。

在1月24日举行“善用保险及资本市场:实现具韧性和可持续的未来”讨论环节,多位保险业界专家围绕巨灾保险的深度与密度,讨论如何善用资本市场应对自然风险以释放保险的社会价值,以及各方应如何合作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构共同未来。

挑战:中国、亚洲巨灾保险深度仍然不够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和亚洲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气候风险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就此而言,保险在建立金融和社会韧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政策及发展部副总监陈慎雄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亚太国家平均每年经历六次自然灾害,这一数字是过去三十年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两倍。2022年,相关自然灾难事件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约为2700亿美元,其中只有44%得到保险赔付,而亚洲地区仅获得了16%的保险赔付。这一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亚洲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增长较差。

怡安再保险方案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陆勤也表示,与日本、韩国等市场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亚洲市场的保险渗透率仍然较低。慕尼黑再保险发布的2023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在亚太和非洲地区,2023年自然灾害损失约为640亿美元,其中仅有 12%(即80亿美元)得到了保险赔付,这一数字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8%。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巨灾保险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越来越成熟,涵盖了地震、洪水、暴雨、台风等。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于晓东表示,“中国的巨灾保险涉及的产品也从传统的财产险比如家财险、火灾险等,发展到了指数型保险产品。”

但与此同时,于晓东也认为巨灾保险在中国也面临不少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意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瑞士再保险的统计数据,如果我们将保护缺口定义为确保损失占经济损失的百分比,中国的保护缺口高于80%。而在英国,这一比例低于20%。此外,中国的领土非常广阔,巨灾保险的建模和定价相当复杂,这也是一大挑战。

机遇:构建综合灾害及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保险需要气候环境数据以开发巨灾模型体系,为其定价、承保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基础。

对此,安盛保险大中华区财产险首席技术及创新总监、亚洲区财产险策略发展总监蒋思巧表示,保险公司搜集了很多数据,并建立了相关模型。但目前很多数据并没有分享出去,为了建立一个更可持续的风险保障池,保险公司应该积极共享这些信息与数据。

陆勤也认为,需要建立横跨学术界、保险业、再保险业的合作,确保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数据。

事实上,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各项环境风险,国际社会已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着力解决环境信息披露、行业标准统一,以及环境金融产品供给等关键问题,推动构建综合灾害及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风险一旦触动,往往引发巨额损失,仅靠保险市场和政府兜底可能难以满足。保险业也正通过产品创新,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发行巨灾债券,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对此,陆勤表示,巨灾债券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保险深度,但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部分承保风险作为可交易的资产品类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提高其风险承受能力,这实际上也使得公众更容易获得保险。此外,巨灾债券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可以帮助政府在发生灾难时进行风险融资、救济和重建。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自2021香港推出特定和简化的保险相连证券规管制度以来,已有四笔巨灾债券在香港发行,涉及金额44亿港元,承保内地的台风和地震风险,对建立香港成为巨灾债券枢纽有积极意义。

作为风险管理中心,香港在发展巨灾保险方面也具有诸多独特优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岑智明表示,在科研方面,香港优势突出。香港有多个领域的专家,包括城市气候建模、城市景观、洪水、台风等,这些都可以为不断完善巨灾保险模型提供学术支持。此外,他还提到,香港科技大学正在制定一项气候适应和复原力计划,重点关注热带和城市环境。“我们可以用保险部门和其他机构的数据来量化气候风险,并用于开发相关保险新产品,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