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优必选敲响开市锣,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2024年1月5日,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挂牌上市,成为新年在港上市“第一股”。
承包了港交所2023年“大轴”和2024年“开门红”的两家企业,均来自深圳,成为深圳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最好佐证。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幕。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居全国第一。
“创新的本质是试错,成功率很低,试错成本很高,只有企业能为成本‘买单’。” 据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解读,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存活和发展的前提是利润最大化。试错为对,企业会在创新中获得超额利润,机会成本相对较低。
日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置于2024年经济工作九项任务之首,意味着产业能级的提升将越来越依靠前沿创新。
陈宪认为,这要求深圳的广大科技型企业沿着市场化的逻辑,加快从单纯的“试验开发研究”转入“应用基础研究”。政府则要完善高科技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退税制度和补贴制度,建设和配置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装置和公共技术平台,并加大为人才创新环境配套服务的投入。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培育一批贯通创新链、产业链的新型研发机构,甩掉“卡脖子”的手,突破“小院高墙”封锁,锻造科技创新“硬核力”。
陈宪建议,新型研发机构应更多建在企业里,按市场化机制运行。大院大所投入人才、企业投入资金,由企业家主导资源配置,创新的效率将会更高。
(陈宪/受访者供图)
只有企业能为创新成本“买单”
南方财经: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今年也要巩固提升“6个90%”创新优势。由企业担任创新主体有何优势?
陈宪:由企业担任创新主体的优势在于,从试错成本、激励机制和创新效率三方面看,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比大院大所单纯的科技成果转化更高。
首先,创新的本质是试错,成功率很低,试错成本很高,只有企业能为成本“买单”。大院大所的创新模式是由政府提出需求,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接课题、解决需求。高校还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而政府的钱来源于纳税人,只能“引导”创新,大规模投资研发是做不到的。而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存活和发展的前提是利润最大化,尤其是长期利润最大化。试错为对是小概率,但试错为对,企业会在创新中获得超额利润,机会成本相对较低。
第二,企业和大院大所激励机制的内容和强度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通常有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激励措施,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奖励,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院大所通常激励教授拿项目、发文章、评职称,部分教授基于商业头脑和兴趣,可能会和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做转化,但有些教授觉得发完论文,目的就达到了。
第三,企业对创新效率的要求比大院大所更高。大院大所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集中决策,由上层决策后一层一层往下分。企业创新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分散决策,大家都要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因此企业是最讲求效率的组织,能敏锐感知到市场想要什么,并通过有效配置和整合资源,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最好的研发成果。
南方财经:长期以来,企业出于盈利的考量,创新活动集中于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即创新链的中后端。企业有何动力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
陈宪:以深圳为例,因缺少大院大所资源,深圳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开始就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涌现了华为、比亚迪等行业龙头。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在某一领域很突出,比如华为做通讯设备,比亚迪做新能源汽车、电池等。
企业最开始是做应用研究,更关注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但随着企业在专业领域积攒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产品技术也往高端化发展,就有需求,也有条件去补足应用基础研究的短板。沿着市场化的逻辑进入应用基础研究,补出来的成果和市场、和产业也更能匹配。
对企业来说,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财务成本或许更高了,但机会成本较低。毕竟像华为、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讲求的不是一时的市场份额,而是在技术上不断引领行业发展;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比如有些企业成为比亚迪的配套,有些成为比亚迪配套企业的配套,层层形成产业链,大家都能在链上找到位置。
南方财经: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一大难题在于资金。从政策端,对企业应有怎样的倾斜和激励机制?
陈宪:第一,对投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科技企业,政府应建立更大力度的退税制度和补贴制度。
第二,要为企业配置更多高质量的大型科研装置,打造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之前,要对区域内的科技型企业开展充分调研,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同时把握科技发展动态,使大型科研装置既能减轻企业投入,又能提高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质量,满足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
第三是设立专项经费,在重要的科创园区加大对人才创新环境配套的投入,包括保障性住房、交通、餐饮配套等。
鼓励将科研机构设在企业里
南方财经: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培育一批贯通创新链、产业链的新型研发机构。大院大所与企业在利益追求、运行机制等方面均有差异,如何更高效地合作?
陈宪:现有200多位在世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30多位都有与企业合作乃至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其中不少学者通过创办企业促进基础研究转化。
因此,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要双向奔赴、共同作为,要鼓励在企业建设,并由企业主导更多更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设在企业里,是利用了企业能承担试错成本、有更强的激励机制和效率的优势。大院大所投入人才、企业投入资金,按企业的机制来运行,由企业家主导资源配置,创新的效率也会更高。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要解决“破唯”的问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而是建立全光谱考核。要允许研究人员在企业主导的机构中获取正常收入或兼职收入。除了发论文,对成果转化、教授创业也要有不同的考核办法。在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则要把边界划得更清楚一点。
南方财经: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企业自主创新,会对疏通堵点起到什么作用?
陈宪:我国一直存在高储蓄率的情况。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储蓄主要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中高收入群体而言,高储蓄代表了潜在需求,他们有购买力,一旦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就有机会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种供给创新,即通过自主创新改善和提升企业的供给能力,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满足新需求。
一个方向是使新产品、新服务往高端化发展,满足中高收入人群需求;一个方向是降低新产品、新服务的获取成本,满足中低收入群体需求。通过企业自主创新,供给和需求两端被打通,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
同时,研发新产品、新服务也有利于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