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医药科技创新,促进医疗健康公平性?

2024年03月22日 14: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韩利明
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前提,需要因地制宜,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条件的同时,保持医疗的公平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新冠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界上了深刻一课,“如何应对下一次危机”也成为长期课题。在今年召开的世界政府峰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警告。他曾在2018年时发出过类似警告,随后来袭的新冠大流行证实了他的言论,“历史告诉我们,下一次大流行的关注点应该是‘何时发生’,而不是‘是否发生’。”

“X疾病”是世卫组织在2018年采用的一个术语,指一种假设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病原体导致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谭德塞认为全球对新的大流行疾病的准备并不充足,“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改善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不过世界还没有为大流行做好准备。”

大流行、癌症等疾病作为社会共敌,威胁着人类文明进程,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直接服务于人群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如何投资、布局生物医药产业,以应对一系列疾病“侵扰”?

在日前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院长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强调,“伟大的发明创新,很少会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今天我们讨论新质生产力如何布局未来,这需要各个层面上的投入。”

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医疗管理项目主任、策略管理教授克雷格·加思韦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的创新在科学上是相当困难的。除此之外,普遍面临的情况是,试图开发新产品的小型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管理这些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这在跨境创新方面尤为明显。”他认为培养下一代生物医药领域的业务决策者对于长期创造全球价值至关重要。

持续创新

克雷格·加思韦特表示,“我们现在正享受着医疗能力提升所带来的成果,我们对罕见遗传疾病开展了有意义的治疗,对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治疗——我们这一代从生物医学创新中获得的受益可能是前几代人的总和。”

医学领域取得的进步毋庸置疑,但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数达到2000万例,死亡病例970万例,预计2050年的新增癌症病例数将超过3500万例,死亡率可能翻一倍。对比“常见”的癌症,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群保守估计约2.6亿至4.5亿,但目前仅有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治疗方法。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道阻且长,“创新”是人类在这场“战争”中持续获胜的利器。张文宏表示,“一方面,创新的核心是对于创新的信心。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我们要有信心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性投入,对于科学技术的投资要坚持长期主义。另一方面,坚持互相交流,坚持协同进化。”

在克雷格·加思韦特看来,“现代制药是从一个相当复杂和不透明的系统中产生的。科学家、医生、患者一起工作;企业、资本、政府参与其中,通过共同努力创造出我们需要的治疗方法,让药物实现进步,并沿着这样的道路奔向下一代创新。”

近年来,我国药企的新药研发能力持续提升,有力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重塑全球医药行业生态。这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国内新药研发领域的主力军以及回国创业的科学家,都是科研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创业面临不少挑战。

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上海维申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唐国志看来,创新药除了长周期、高投入的特点外,还有相对高风险以及可能的高回报。如果投资人、包括政府能够给创业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一个相对长期的伴随,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建立合理的回报和退出机制,包括完善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企业以高质量研发打开更加顺畅的国际合作通道,创新药领域一定能得到更好的长足发展,并为全球病患带来临床获益。

“研发公司需要确定早期研究项目中哪些只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哪些有可能成为具有盈利潜力的治疗方案。要理解这种区别,需要全面了解产品如何获批、支付和开具处方。这些流程在不同的国家显然存在差异。因此,随着中国在全球制药市场的商业地位上升,了解付款方和医生市场的微妙差异变得更加重要。”克雷格·加思韦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补充。

“我们不能仅仅思考创新来自哪里,还需要思考谁可以合作,如何支持创新。”克雷格·加思韦特强调,“对于投资者来说,为创新提供必要的风险资本是有意义的。我认为我们找到了这种平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回报。企业家永远是重要的,无论是生命科学还是其他科技领域,我们都需要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家。”

保持医疗公平性

医疗创新的驱动力不应只局限在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拓宽市场回报,如何配置稀缺的医疗资源使人民平等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医疗创新期望到达的终点。

据世卫组织在2023年4月启动的健康不平等数据库显示,在短短十年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妇女、新生儿和儿童保健服务覆盖的贫富差距几乎缩小了一半。数据还揭示,在这些国家,消除与财富有关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平等现象,有助于挽救180万儿童的生命。

该数据库还揭示了国家在应对新冠方面的不平等现象。2021年,在有数据的90个国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受教育程度最高者的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比受教育程度最低者至少高出15个百分点。

聚焦国内情况,一篇刊发于《江汉学术》的文章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仍然存在较大健康差距,在预期寿命、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疾病谱和死因谱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健康状况的城乡不公平,更甚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发展,不断赋能医疗公平的成果不容忽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正通过“远程医疗”向乡、村等偏远地区辐射;人工智能系统帮助医生提升诊疗标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服务不足的人群获得医疗保健,缩短人群健康差距……

“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前提,需要因地制宜,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条件的同时,保持医疗的公平性。”张文宏表示,“医疗资源要向基层倾斜,要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保持医疗的公平性。”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总结,“创新,不仅是为了延续生命的长度,也为了增加生命的厚度。科技创新将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平。”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