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智谱AI王绍兰:技术派与市场派相辅相成,不能只研究技术也不能只关注变现

2024年04月30日 16:0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申俊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在炙手可热的AI大模型赛道,市场中正出现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方是技术派,其中代表如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他坚定看好大模型创业,认为这是未来十年唯一有意义的事,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最终目标是实现AGl。

一方是市场派,其中代表如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他认为现阶段大模型公司缺乏场景和数据,估值过高,且面临开源模型的竞争,投资风险大。他更倾向于投资能快速商业化、变现的应用层项目。

“技术派与市场派并不矛盾,他们是在创新链条的不同层面考虑问题。大家不能只做技术研究,也不能只关注市场变现,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4月26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硬科技投资与发展论坛”期间,智谱AI总裁王绍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谈到对这个时下热点话题的看法。

(图为在中关村论坛期间进行主题分享的王绍兰)

他认为,整个创新的链条是从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市场。市场派关注后端的产品和市场,技术派关注前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其实是整个链条上不同层面的事情,不存在说非此即彼的关系。

只是有的公司会选择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产品和市场上,有的公司会把精力放在整个链条上,重视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市场的全链条创新。不同公司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出不同的选择。

智谱AI恰恰是属于后者。据了解,智谱AI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技术成果转化而来的公司,也被看作是国内最具 OpenAI 气质和水准的AI公司。它不仅拥有世界领先性的AI技术水平,同时也在商业化层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尝试。在2023年,智谱AI已经合作了20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实现超1000个大模型规模化应用,与超200家企业进行深度共创。

“技术和市场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从技术层面来说,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突破、方法上的创新、技术上的突破,我们不可能追赶得这么快,跟OpenAI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市场应用层面来讲,它是未来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现金流来源。”王绍兰说。

在融资方面,智谱AI也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其在2023年完成了25亿元融资,参与其中的投资机构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美团、蚂蚁、阿里、腾讯、小米、红杉、高瓴等。

今年,月之暗面、百川智能等的融资,不断刷新着大模型融资估值记录。智谱AI也在今年初,获得来自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王绍兰告诉记者,对大模型公司来说,融资是持续的过程。公司今年肯定还有新的融资计划,但具体细节暂不方便透露。

技术追赶:我们与OpenAI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21世纪》:目前中国与美国之间AI大模型的差距有多大,说得更直白一点,国内以智谱AI为代表的基础大模型公司,跟OpenAI的差距有多大?

王绍兰:在AI大模型领域,中国与美国之间确实还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美国OpenAI的GPT-3是2020年5月发布的,智谱跟进得很早,我们2019年就成立了,并在2020年投入国产大模型的研发工作中。我们从算法研究到训练,在2022年 8月发布1300亿参数的稠密模型 GLM-130B。从时间点上看,跟OpenAI大概差了两年多时间。

随后在2022年11月,OpenAI发布了火爆全球的ChatGPT。2023年3月14日,智谱AI发布了ChatGLM系列的第一款基座模型。也是在这天,OpenAI发布了GPT-4。我们经过一年的努力,到2024年1月份发布基座大模型GLM-4,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逼近GPT-4。

很坦诚地说,智谱AI跟世界顶级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我们承认这个差距的目的是认清中间的差距和方向,并去追赶。拿GLM-4来做一个比较量化的对比,我们当时对标的对象是GPT-4,其性能的对比可以在很多方面上做到 95% 左右。在比如中文对齐的任务下,我们甚至可以略微超过它,这就是我们与世界顶级水平能做到的相对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AGI这件事情上,全世界都在朝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努力,我们面临着相同的无人区,并不是说跑得快就一定会提前到。中国的AI大模型公司在逐渐逼近,并且在中国发展AI也有独特的优势。

《21世纪》:具体来说,您认为中国市场有怎样的特点,在中国发展AI有哪些优势?

王绍兰:首先,在上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就发展得不错。在感知智能的时代,国内出现了“AI四小龙”,并且找到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比如在人们日常高铁、飞机出行的安检环节,会看到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由此,国内社会环境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中国有巨大的经济体量,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存在多元丰富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并且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成熟,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对产业进一步赋能。

第三,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支撑,比如两会期间提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这些都跟人工智能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同时,国资委部署推进央企建设智算中心,各个地方也推出鼓励算力建设的诸多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到央企,整体的行动力都是很快的。

《21世纪》:从去年的百模大战到现在,业内总结目前出现了“大模型五虎”的局面,具体指智谱 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零一万物和Minimax这五家。在现在的竞争格局中,智谱AI的差异化特点如何体现?

王绍兰:我们的特点在于,智谱是投入时间比较早的,我们从2020年就开始全面投入到大模型的研发里边,拥有完全自主、自研、国产化的千亿级模型算法。并且,我们实现了全栈国产化,从底层到模型层、应用层、应用接口PaaS层等,实现全栈的自主研发。

另外,在整个大模型体系里边,除了语言模型,还有文生图模型、图生文模型、代码模型等多种模型。跟目前全球最先进的OpenAI相比,我们的模型种类跟它形成了一一对标。

商业化:大模型就像最初被发明的电,将用于千行百业

《21世纪》:智谱AI也是“大模型五虎”中,商业化走得相对较快的一家?

王绍兰:其他家公司的数据并不是公开的,所以我们也不便评论。但智谱确实做了比较多的商业化探索,我们在2023年合作了20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实现超1000个大模型规模化应用,与超200家企业进行深度共创。

具体的应用案例比如说,德勤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用我们的大模型写报告、做数据分析等。金融机构用我们的大模型做客服,还有做行业研究等工作。我们的客户还包括蒙牛、上汽等,确实是把大模型应用在千行百业。

《21世纪》:您刚才介绍的主要是在B端的业务情况,我们注意到其实在北京地铁上也会看到“智谱清言”的广告,这是智谱推出的面向C端的应用。在B端业务和C端业务间,咱们是齐头并进,还是会更侧重于哪一方?目前市场对C端大模型超级应用充满期待,您怎么看?

王绍兰:我们认为C端应用和B端应用间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是因为在C端用了智谱清言,然后想着去使用智谱的B端产品。C端业务对B端业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我们这两块业务是属于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大模型刚出现时是一种对话形式,给大家带来了最直观的感受。现在可以看到,包括智谱清言在内的C端应用都差不多是对话的形式,主打个人助手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寻找C端的大模型杀手级应用,我们认为它跟互联网应用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互联网应用有社交、获取信息、娱乐等功能。大模型C端应用从个人助手的角度来看,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工具性。

我们认为,大模型的出现就跟最初电被发明那样,当时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灯泡照明。但实际上后来,电真正赋能的是产业工业,以电驱动的动力系统改变了工业形态,各行各业的不同电设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大模型领域其实也类似,对话模型就像是灯泡,是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但未来,大模型会在生产端渗透和赋能,跟千千万万的场景结合。所以我们希望跟更多的应用开发者合作,研发出各种各样的垂类模型,把大模型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比如今年1月,智谱清言上线的GLMs个性化智能体定制功能,能够根据用户意图,自动理解、规划指令以完成复杂任务。用户用简单提示词指令就能创建属于自己的GLM智能体,让任何人都能实现大模型的便捷开发。最近,智谱AI成为本届中关村论坛“科技办会合作伙伴”,基于智谱清言产品智能体能力,打造了“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会务智能体,为与会者提供全面实时的会议信息、日程查询、议题概览等服务,让参会者可以随时畅享智慧科技带来的便捷体验。

《21世纪》:OpenAI面向C端是收费的,现在国内面向C端的大模型应用还都没有收费,您怎样看收费这件事?

王绍兰:目前国内的大模型应用大部分都是不收费的,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收费是有可能的动作,美国也有好几家大模型应用都在收费了。

《21世纪》:智谱AI也在持续进行投资布局,近段时间中,面壁智能、生数科技、无问芯穹等多家AI明星创业公司的投资方中,都出现了智谱AI的身影。这种投资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王绍兰:我们是出于战略和生态两方面考虑。智谱AI主要是在做底层基座大模型,但就大模型生态来说,还需要GPU、服务器、算力集群。再往上还有底层软件、算力调度平台的支撑。到生态下游,还有各场景中的应用。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智谱的对外投资,是希望不断培育跟智谱大模型契合的生态体。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