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陈洁
“高考时间”结束,刚刚完成高考的学子们,将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在考虑如何选择报考院校的同时,大多数人也会考虑学校所在的城市。
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截止到2022年末,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数297个,其中按城市市辖区年末总人口分组,400万以上的共有23个,200万—400万共有49个,100万—200万共有96个。
从数据上看,不少城市的高等教育很发达。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有20座城市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突破50万人。其中,广州以接近150万人,位列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第一城”。不过,如果对比研究生的在校生人数,根据地方发布的2023年统计公报,北京以45.5万人位列全国城市的第一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从本专科在校生在大城市中的数量、城市研究生在校生数量排名以及高学历就业等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我国顶尖的“高校之城”。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个城市的本科、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多,与这座城市能否提供足够高学历学子就业岗位,并不能划等号。从就业机会来看,一些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数量相对较少,但经济发达的城市,比如深圳,反而能给来自全国各地学子提供更多、更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因此,城市如果想留住大学生,需要创造更多有吸引力的岗位。
哪些城市本专科在校生多?
仅统计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022年有20座城市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在50万以上(根据统计年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包括普通本科、职业本科、专科在校学生数,下同)。
其中,广州以148.93万人的在校生规模位列第一,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和西安位列第2—6位,在2022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也突破百万人。
根据统计公报,2023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仍然位列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前五位。不过重庆以110.02万人反超成都,位列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第4位。
一座城市的本专科在校生突破百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根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42.2万人,在校生3775.0万人,毕业生1047.0万人。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郑州、武汉、重庆和成都的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146.86万人、139.4万人、116.11万人、110.02万人、107.2万人。换句话说,仅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前五位的这几个城市,就占据我国全部本专科在校生数量16%以上。
目前,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本专科在校生数量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市,整体呈现扩招的局面。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为700万人,2014年到2023年出现逐年递增,分别为721万人、738万人、749万人、761万人、791万人、915万人、967万人、1001万人、1015万人和1042万人。
按此计算,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大涨48.86%。
与此同时,2013年,广州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9.65万人,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6.26万人,超过全国平均涨幅,达到56%。郑州的情况类似,2013年普通本专科招生24.3万人,到2023年这一数字达到45.5万人,涨幅高达87.24%。我国高校大市“强者恒强”的局面没有改变。
另外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
2023年,广州、郑州、武汉、重庆和成都的常住人口为1882.7万人、1330.8万人、1377.4万人、3191.4万人、2140.3万人。如果计算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在常住人口中的比例,上述五个城市的排名将发生改变,郑州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在常住人口中占比高达10.47%,位列上述5座城市的第一位。
2023年,河南以9815万人常住人口,排名我国省份人口总量的第3位,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很大。与此同时,作为河南的省会,郑州努力打造强省会,高等教育资源一直在扩张。最近10年,郑州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在整个河南省占比一直在45%以上,2023年达到47.16%。
同为中部城市的武汉,2023年常住人口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占比也超过8%。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座城市的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多,意味着这座城市拥有源源不断的高学历人才“活水”,也能很好地调节这座城市的人口结构。相比东部,中西部普遍生活成本更低,拥有如武汉、郑州、西安这些“高校之城”,能改善整个中西部的人才结构,对这些城市的产业和科研发展都有明显益处。
不过,能否留住这些高学历人才,是考验每个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京沪在校研究生数量占全国18%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30.2万人,在学研究生388.3万人,毕业生101.5万人。
根据统计公报,已经公布2023年数据的城市之中,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的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5.5万人、25.84万人、20.88万人、20.81万人、18.75万人和17.29万人。
换句话说,仅仅这6座城市的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就高达131.78万人,占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总人数的33.94%。
根据统计公报,北京2023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5.2万人,在学研究生45.5万人,毕业生12.1万人,是当之无愧的研究生第一城。各种名牌高校与研究机构云集在此,使北京的高等教育质量非常突出。排名第2位的上海,2023年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49家,研究生在校生25.84万人。京沪两个城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加起来,占全国在校研究生数量的18.37%。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市,这也促成了高学历人才在这两座城市的聚集。根据统计年鉴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2022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下同)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为0.95%,而北京人口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超过9%,上海为5.4%。
这两座城市在人才吸纳上各有特点。北京不仅自身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人才、资金、大企业和大项目都很丰富。2023年1—11月,北京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3501.1亿元,同比增长4.6%。截至2023年末,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的28.1%。2023全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10.8万件,比上年增长22.4%。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4万件,增长20.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6.95件,增加24.97件。
上海在吸纳国外人才上颇为出色,2023年上海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56家,外资研发中心561家。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4%左右。上海全年专利授权15.9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43万件,比上年增长20.5%。
不仅是北京和上海,我国大城市对于高学历人才都颇具吸引力,这使得大城市成为高学历人才的“竞赛场”。
比如,武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20年武汉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5191人上升到33867人。这一数据随着武汉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高校大市能否留住高校毕业生,需要看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如何。比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能够提供相当有吸引力的薪资水平,从而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流入。
2023年,北京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52元,比上年增长5.6%;上海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34元,比上年增长6.6%;杭州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97元,比上年增长5.0%。
这些城市只要放宽户籍政策,提供相对廉价的租房配套服务等,就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等人才流入。以上海为例,2023年随着上海对户籍政策“松绑”,扣除自然人口增长,当年上海人口净流入达到17.56万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相对东部来说,中西部一些高校大市还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在发展服务业上,中西部可以走出自己的特色,以网红、文创、旅游等为抓手,打造服务产业链,工业和服务业“两手抓”,提供更多对高校毕业生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
此外,一些薪资水平偏高、高校数量不多的东部城市,成为高考学子报考的热门地。以深圳为例,2023年,深圳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10元,比上年增长5.8%。
2023年,深圳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6.08万人,毕业生4.57万人。从招生人数来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生招生数量从2019年的38045人上涨到2023年的49852人,但仍然不可能填满深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胃口”。这使得深圳敞开怀抱迎接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与此同时,当地高校比如深圳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一直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