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和离婚的都少了 一季度结婚登记减少17.8万对

2024年06月19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近日,民政部网站公布2024年一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其中结婚登记196.9万对,离婚登记57.3万对。相对2023年一季度,今年结婚登记同比减少17.8万对,离婚登记同比减少6.8万对。

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万对,同比上涨了约12.4%,成为2014年到2022年连续九年下降后的首次同比增长。2024年一季度的数据再次显示,2023年的结婚人数增长主要是2022年疫情原因造成的需求压制,2024年将大概率延续2014年开始的结婚人数递减的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近十年的结婚和离婚数据发现,除了2023年结婚和离婚人数均有小幅增长外,结婚人数趋势是下降的,离婚人数在2019年达到巅峰,然后呈减少趋势。

图片来源:IC photo

结婚和离婚决策都更保守了

结婚人数持续下降的趋势,早已显现。

2013年中国结婚人数达1346.9万对,达到结婚人数最高峰。2014年到2022年结婚人数已连续9年下降,2022年的结婚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63.6万对,降幅接近一半。

2022年情况特殊,一部分年轻人选择推迟到2023年结婚,结婚登记对数上升到768万对,结束九连降。2024年一季度,结婚对数比2023年同比减少了17.8万对,比2019年的281.5万对减少了84.6万对,又回归到持续下降的轨道。

专家分析,结婚人口减少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一是婚育观念的变化,现在结婚是一种选择,不是必须要结婚,结婚不再是生命中必须完成的一个节点事件。

另外,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初婚年龄推迟是必然趋势。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其三,婚育成本偏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婚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院院长、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教授表示,现在经济市场化水平较高,社会分工明确,结婚人数减少的趋势也是适应经济结构模式的自动调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离婚的人数也在变少,2019年离婚人数达到巅峰,为470万对,随后开始逐年减少,2023年的情况特殊,离婚登记人数同比小幅上升,但依旧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数据。2024年一季度,离婚人数减少了6.8万对。

对于离婚人数下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大多认为原因就是结婚人数减少了,基数小了,离婚人数自然也会减少。另外,可能还有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变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苏剑教授表示,婚姻的功能之一就是相互保险,互相扶持,如果经济有下行趋势的时候,保持原有的婚姻情况抱团取暖的概率更高。同时,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需要成本的,大家可能在去选择结婚和离婚上的行为都更越来越趋于保守。

“单身经济”是伪命题?

离婚人数的规模减少,相对结婚人数的减少规模来说,要小很多,所以单身人口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不管是欧美还是日本,不结婚的人增加是趋势,也几乎是不可逆的。单身经济的概念经常被媒体和商家提及,有学者认为单身经济本身是伪命题。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教授冯帅章和该院的助理教授韩昱洁2021年在媒体发布的一篇署名文章提到,年轻群体中,男性单身比例稍高于女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大农村,男性“打光棍”现象逐渐普遍化。除了农村出生婴儿中男性比例畸高的人口因素之外,高昂的彩礼、婚恋观念变化等社会原因也助推了这一现象。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在2023年主导撰写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革命——2023回乡见闻中的乡村图景》报告,其中特别提到了农村男青年单身的话题。对于农村男青年来说,结婚最大的成本就是他要进城,要有一套房,为了在城市里面让小孩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根据包括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内的多家机构联合发起的“2023回乡见闻”问卷调查结果,83.4%的农村调查地区,家乡年轻人结婚必须在城里买房。与这样一种现象相对应,有高达48.3%的地区反映,本地农民在城里买房的百分比超过50%;有55.4%的地区反映,农户购买小轿车的占比超过50%。

“单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提出,当时他也是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麦卡锡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客户。

对于城市单身人群来说,衍生了很多新的需求,比如宠物经济、一人食、虚拟偶像等,对于有经济能力的群体,市场可以提供丰富的供给,从商品消费到丰富的医疗保健、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服务供给,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称得上是“单身经济”。

而对于因收入等多重因素想结婚又结不了婚的农村单身青年,则是社会保障需要积极关注的群体。石智雷建议,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以及提供非农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