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斯拉再次引爆的人形机器人圈聚焦三大问题:沿途下蛋、轻量降本与开发生态

2024年06月21日 23: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邓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邓浩 上海报道

缺乏场景、价格昂贵,是长期以来笼罩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头顶的阴霾。自上世纪以来,不少有雄心的公司前赴后继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不过大都黯然退场。

最早的人形机器人,是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2000年研制的ASIMO(阿西莫),最终因无法顺利商业化,在2022年宣布退役。

机器人界的大网红波士顿动力生产的人形机器人Atlas,虽然各种高难度动作令人惊艳,但业内预估液压版Atlas单台的制造成本高达200万美元,几乎找不到落地场景。

最近一次人形机器人被引爆,是特斯拉带来的。马斯克在2021年首届AI Day中亲自发布新品——Tesla Bot,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再次将人形机器人拉到聚光灯下。

这一次,会有不同吗?

近日,2024人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召开。不少产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国产化正在帮助人形机器人快速降本,生成式AI给具身智能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不过轻量化仍是通用人工智能需要攻克的难关,商业化更是重中之重,沿途下蛋成为产业明星公司们的一致选择。


落地!落地!还是落地!

《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众多公司纷纷将目标瞄准通用人形机器人,通用意味着应用场景的泛化性可以得到极大加强。而快速找到场景落地,成为这一轮人形机器人浪潮的焦点。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闫维新直言,“(我们)以通用量产人形机器人为牵引目标,沿途下蛋工业和商业高智能化产品,通过规模上量,为通用机器人成熟做准备。”

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胡德波,更是将生产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高智商蓝领机器人”,聚焦仓储物流、智能制造、智慧巡检、科研教育等应用场景。

“第一大场景是仓储物流,我们和国内最大的快递公司、美国一家头部快递公司都在合作,开普勒的模式是研发从客户的具体工作场景,具体到某一个工位,机械的作业任务,来倒推我们的研发。目前正在训练的包括物料搬运、托运、捡取和上料等。在特种场景里,我们也在和国外一家客户在安保巡逻场景进行战略合作。”胡德波在现场表示。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松则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三步走,首先通过教育场景做第一波商业化落地,因为其泛化性、鲁棒性要求没那么高;其次,在特定专有化的工业场景落地,比如搬运、堆叠等业务;最后才进入家庭,真正理解人机交互的意图,并达到安全可靠的可部署状态。”

国产化叠加轻量化降本

相较于此前动辄百万美元的制造成本,以特斯拉为代表厂商选择全电驱动替代液压驱动,以达到技术与商业的平衡。

除了驱动技术路线的变化外,中国供应链强大的配套和降本能力,也得到众多厂家的肯定。不少从业者对记者表示,特斯拉机器人2万美元的单机售价应该是比较合适的量产价格,现在供应链正在配合探索如何达到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以开普勒旗下的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1为例,其身高是1.78米,体重是85公斤,全身有40个自由度,有100Tops的算力,整体设计是一个重负载的蓝领机器人,全身的关节使用14个旋转执行器,14个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拥有1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加上3D带深度的视觉传感器,全身共有80多个传感器。

胡德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算力板用的英伟达之外,其他几乎所有部件都可以实现国产化来降低成本,比如我们的视觉相机用的是上海一家厂商生产的,而对于成本占比较高的行星滚柱丝杠与旋转执行器,我们都是自研自制的。”

某电机行业上市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接下来比较重要的话题就是轻量化,本质就是把模块做得更小、更轻。而工业产品降本更重要的是量,就是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特斯拉应该是明年年底才能上市,因此现在很多技术细节的方向还在探讨。而且特斯拉最开始应该是在自己的工厂里应用,因此真正推向市场可能还要晚一些。而且,工厂场景其实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产品,工厂还是一个固定场景,而每个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必须到了消费者手里,才能彻底验证。”

借助大模型构建开发生态

《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人形机器人已快速经历了在腿部功能上以实现简单行走为目的、在手部功能上以外观仿形并实现简单运动为目的的早期探索阶段,具备初级感知功能的智能化起步阶段,迈入了搭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智能化进阶阶段,并已在相关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3月,英伟达展示了多模态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GR00T,可作为机器人的大脑以理解自然语言,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快速学习协调、灵活性和其他技能。

OpenAI与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公司Figure 合作推出Figure 01 机器人,依托OpenAI 的大模型,可以仅利用独立的神经网络,接收人类指令,并执行向人类传递苹果、整理垃圾、放置餐具的动作。

机器人独角兽公司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早在去年就发布了业界首个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该大模型包含RobotGPT 1.0服务平台产品和RobotGPT 1.0一体机产品。

同时发布的还有其“海睿AGI平台”,该平台为云端智能机器人提供了运营生态技术底座,可以接入各种主流的GPT和AIGC服务,进行多模态赋能。

王松则在现场表示,“首先,硬件层面,国内供应链提供的核心零部件、关节,算力等,基本满足控制和移动的操作需求,未来硬件的最优构型可能会出现趋同;其次,此前大量通过case by case(根据具体情况)的方式去处理边界情况,非常耗费开发者精力,而且很难泛化,现在大模型以及底层架构的完善,补足了系统、软件和算法的不足,不过落地还需要很长一段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