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央企创新联合体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024年06月22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玉罡(中山大学企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先进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组织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第三批布局后,共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当前中国经济体量正在不断壮大,在此过程中经济增速会自然下降,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高质量发展依托的基础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能打破过去依托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技术转变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为此,如何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就成为摆在政府和市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和部分省市启动了创新联合体的建设。

在调研了部分央企和多个省市的地方国有企业之后,笔者认为相比于地方国企,央企在推动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实现上,需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第一,央企有着天然的政策、资源、人力成本、融资成本优势。央企对中央的政策最为熟悉,也是对政策最能理解通透的企业;央企能够整合的资源是全域性的,而非地方性的;央企以其品牌效应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央企的融资成本也相对地方国企更低。第二,央企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更容易承担产业链链主、创新链链主这一任务。产业链链主需要对产业链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创新链链主需要对创新链有强大的牵引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央企相比地方国企在这方面更具辐射力和牵引力。第三,央企更可能打造出原创技术策源地。由于原创技术的产生需要大量的长期资本投入,相对地方国企,央企的资本更具有耐心。加上央企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远超地方国企,“耐心资本+创新人才”更可能打造出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工作或将成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央企创新联合体现阶段的使命就可以理解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那么,央企创新联合体的任务是什么?笔者认为,央企创新联合体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创新”和“联合”上,联合是为了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多学科融合和具有复合背景的人才。仅靠单一的知识背景,任何一个企业都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很难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也就很难有“创新”。联合能引入外力,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创新成为可能。“联合”不是形式上的联合,不是要追求思维模式的统一,而是要引入不同的思维模式,让大家的思维模式相互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联合过程中,要“求同存异”,要互相宽容,避免同行相轻、外行互鄙。由于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在创新联合体建设初期,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联合体各方互相熟悉对方的工作专业术语,否则很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状态,导致联合体各方产生误解和隔阂。创新联合体的牵头人应选用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搭建起桥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牵头人应能整合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进行难点突破。

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第一,如何遴选创新联合体建设的牵头人;第二,如何搭建不同学科之间联合沟通的桥梁;第三,如何围绕核心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第四,如何打造“求同存异、容错率较高”的创新文化。

关注我们